搜索
同心同力犇向乡村振兴
日期:2021-10-25 14:46   来源:华声 • 经济   编辑:欧阳琪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郴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举措,截至2020年底,全市44万人实现脱贫、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群众人均年纯收入达10539元,彻底解决了郴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时代主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弘扬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奋力开创郴州“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夯实农旅融合 振兴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在汲取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经验基础上精准谋划产业振兴,在做好积极申报农业遗产,唱响“土”字号文章的同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继而做强农业综合体,构建利益共同体。

  全市11个县区都留存了浓厚的农业文明遗址,临武鸭、荷花鱼、东江湖蜜桔、永兴冰糖橙、栖凤渡鱼粉等都是地方性农业品牌。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和保护,把荷花鱼养殖系统、临武鸭等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培育申报,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产业园。围绕“湘江源”蔬菜、郴州福茶、福橙产业、舜华鸭业、裕湘食品、狗脑贡等农业龙头企业,唱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形成特色农业,推进“郴品出郴”。

  充分利用古戏台、古祠堂、古村落、古剧种、药都等独特性、稀缺性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旅游产业。郴州晋朝简牍背后蕴含着博大厚重的晋文化,可以借此发展“晋朝风骨产业园”。讲好郴州红色故事,擦亮红色品牌,运用“湘南红”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与赣州等市合作,携手打造红色旅游文化长廊,在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接续实施“千村帮村”和“万社联户”行动,探索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有机融合成利益共同体的路径。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家庭农场以“绿色农业+”的形式发展农业综合体,在做“壮龙头”的同时“带农户”缓解农业经营规模小、农地细碎化的问题,支持小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式生产、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联结机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三大基地 培育农村人才“生力军”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核心在于人才。制定出台了《郴州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十条措施》,坚持招才引智和培育本土人才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并着力打造乡土人才培训、技术人才就业基地及创业人才发展洼地。

  围绕全市“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目标以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依托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市电大等院校建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基地,聚焦郴州市的乡村产业,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每年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带动能力强的“土专家”“田秀才”为郴州市乡村输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增强人才吸引“磁场”,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在组建宜章脐橙专家工作站、汝城白毛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吸引行业专家围绕郴州市的农业产业建立专家院士工作站,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到郴州市乡村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水稻、烤烟、蔬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每年有针对性地引进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乡贤回村工程。

  着力三项工程 谋划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期间郴州实现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如何做好绿色发展文章?首先,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要坚持求好不求快、扎实稳步推进,坚持质量第一、确保改一个成一个,坚持改厕与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同步推进,确保达到卫生标准。

  其次,开展居民生态意识提升工程,提升基层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乡村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观。培育民众的绿色、低碳行为。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引导村民拒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绿色肥料、禁用除虫剂等。

  再次,开展水资源保护工程。继续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担当“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抓好“四水”治理。修复水生态系统,控制杂食性、食草性鱼类,投放白鲢等物种,增强水体透明度,种植水草,提高水下植被覆盖率。

  做好“三色”文章 实现文化振兴

  实现文化振兴,从做好古色、红色、特色文章着力。全面普查郴州戏曲文化的传承人,保护戏曲艺术传承人的同时,收集遗存于民间的戏曲文献与器物。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中开发利用郴州的医药文化、书院文化、古村落文化、古祠堂文化、晋简牍文化,使这些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的农耕文明成为乡村的“魂”与“根”,成为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郴州孕育出了著名的“湘核先驱”精神,也是女排精神的发源地。用“红色资源”盘活红色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写好乡村振兴的“红色文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营造红色氛围,努力将“湘南红”打造为湘南大地上的一抹“最亮色”。

  郴州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还有浓郁的特色文化,医药文化也是闻名全国,“橘井泉香”是传统的经典中医药方,安仁的药市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将安仁县建设成为湖南甚至是华南最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发挥“橘井泉香”的历史文化品牌效益,适时引入外资组建源医药企业,开发“橘井泉香”系列产品。郴州历史上不仅有药方还有历史名酒,1800多年前的西晋张华《博物志》就对郴州的醽醁酒、程乡酒进行了介绍,郴州的酒文化独特厚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醽醁酒的开发,唤醒郴州这一沉睡千年的历史名酒。

  坚持三个创新 强化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如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可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培育、坚持基层治理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探索以自然村寨为单元成立党小组,全面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层党建网格,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最前沿,提升服务群众精准化程度,实现党组织就在群众身边。

  社会组织在基层力量动员、微实事服务、资源链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继续推广并强化各村设立儿童委员会及儿童主任的做法,并给以适当待遇,同时各村加强老年委员会、老年协会建设步伐。引入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加强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开设农村社会工作站。

  郴州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1+6+N”“网格化+户积分”“红黑榜”“日访夜谈”等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各村结合实际推广这些具有郴州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鼓励身边人说身边事,开展道德评议,把郴州传统的“家风”“乡风”文化、祠堂文化、书院文化融于讲坛内容。

  ( 来源:郴州市乡村振兴局 刘三文 )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