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株潭一体化驶向更开阔水域
日期:2023-09-18 10:0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孟姣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一块普通钢板,在湘潭“出生”,运送至株洲加工成强度达到1200兆帕的全新钢板,最后来到长沙,用在臂架伸长至百米高空的工程机械设备上。

看似复杂的“迁徙”,实则是产业的“合谋”。

湘江北去,蓄力千里,在中下游地区孕育出一片发展热土。

长株潭,无疑是湖南乃至长江中游经济版图中令人艳羡的“优等生”:她以占全省1/7的土地面积、25%的人口,创造了湖南41%、长江中游三省14%的经济总量。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标定区域定位,指明前行方向。

2021年,“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202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长株潭都市圈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都市圈。

从湖南实践,跃升为国家战略,长株潭承载着新的时代使命。

乘势而上,奋楫争流。三年来,湖南把促进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大局统一起来,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引擎,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从湖南省“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到省委召开湖南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从投入真金白银建设长株潭三十大标志性工程,到《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炉……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取势又取实;长株潭三市鼙鼓催征、凝心聚力,书写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精彩篇章。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行走长株潭三市,听到最多的,是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看到最多的,是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错位互补,产业打开新格局。

三市筛选出工程机械、航空动力、风能装备、先进储能等10个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抱团冲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长沙以专用设备和汽车制造两个千亿级集群为主导,加持电子信息产业制胜新赛道;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陶瓷等产业抢占高端;湘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黑色金属等领域枝繁叶茂。

协同创新,“关键变量”能级释放。

“4+4”科创工程在长株潭加快布局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四大实验室”揭牌运行。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完成升级,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等重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长株潭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交通互联,迈向“轨道上的长株潭”。

2022年,长株潭高速公路里程达1498.5公里,8条融城干道全线贯通,通车里程达190公里。长株潭城轨西环线一期通车试运行,湘潭进入“地铁时代”;长赣铁路开工建设,与大湾区将增添高铁新通道……“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走来。

直面挑战,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岳麓区“三区合一”,全新出发的湖南湘江新区初步建立起扁平化、大部制的高效运行机制。长株潭125种电子证照互通互认,55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我省持续开展要素改革探索,冲破行政区划藩篱,激活更大发展潜能。

既谋一域落子,更谋全盘布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

在长株潭“一核”带动下,洞庭湖、湘南、湘西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立足各自定位,铺开大项目,构筑新优势,形成新亮点——

放眼洞庭湖,常益长高铁通车,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转型升级,千亿级的石化产业呼之欲出,生态经济区呈现新气象。

湘南湘西依托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持续加大与东部沿海省市的产业对接合作。5市1州超1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项目来了、资金来了、人才来了,发展要素汇成一江春水。

三年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项目463个,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GDP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是,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有全国格局、全球视野。

新征程上,省委、省政府部署长株潭一体化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四大行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发挥长株潭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深度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长株潭奋力迈向全国重要增长极,不断提升湖南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权重,向着更开阔的水域破浪前行。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