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7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
工业老城津市如何向新而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姜鸿丽 卓萌
【核心提示】
津市,依澧水而生,曾是知名的码头商埠和老工业城市。
进入新发展阶段,津市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发活力,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以精细化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27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
这座一度沉寂的老工业城市,如何破茧重生,转型升级,迈向新辉煌?
▲津市市与深圳港集团深度合作,建设运营津市港。姜业云 摄
【经验剖析】
1.建立政企“合伙人”新关系,生物产业在困境中奋起
“罐子里装的是发酵液,用来制备酶制剂……”
湖南鸿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发酵罐隆隆作响。记者和车间工人面对面扯着嗓子说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鸿鹰生物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津市酶制剂厂,是省内最早涉足生物产业的国有企业。
由于水运式微、体制不活、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津市酶制剂行业在上世纪末陷入困境。
如今,酶制剂产业已成为津市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津市生物产业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津市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家礼告诉记者,当时,津市市委、市政府认准酶制剂行业的发展潜力,决定加强产业引导,振兴酶制剂行业。相关负责人找到时任津市一乡镇企业负责人李洪兵接管该厂,整体改制组建湖南鸿鹰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今鸿鹰生物),企业在危机中出现转机。
“2011年,企业搬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年产30万标吨酶制剂系列产品生产线。”现任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洪兵介绍,当年公司产值达4.3亿元。
津市市工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唐小艳介绍,市政府与企业建立“合伙人”关系,投资合伙、科技合伙、运营合伙,对生物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该市与中金资本、越秀金控、东方富海、兴湘资本等国内头部机构战略合作,以10亿元政府引导资金撬动产业发展基金104亿元,先后投资产业项目69个,成功导入慕恩生物、玉津医疗等优质项目,所投项目估值已增长2倍以上。
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园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入孵企业56家,其中在孵企业36家、毕业企业20家。
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实行“投资人+EPC(工程总承包)+O(运营)”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造化工园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既是投资者也是总承包和运营商,在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就充分考虑运营策划、收益等问题,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园区已落户经世新材料、天盛新材料、利尔生物等20多个优质项目。
当年的津市工业集中区,蝶变成为津市高新区。园区从产业规划、产业工人培养、污水处理提质、蒸汽价格优化、电力有效供给、路网交通完善等14个方面精准发力,降低企业生产综合成本,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除了生物医药,津市的盐化工、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制造也是可圈可点。
数十年过去,在企业改制、转型过程中,曾闻名遐迩的斑马蚊香、麦穗味精等老品牌已淡出消费者视野,但仍有一些老企业在政府扶持与引导下转型发展,至今依然挺立潮头。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抢占高端盐市场,建成全国第一条生态矿盐生产线;中联重科车桥公司车桥、商用车桥两大系列产品产销量位居国内车桥行业前列,全地面起重机车桥产销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郭迪 摄
2.构建良好产业新生态,吸引科创企业纷纷落户
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科益新基地车间,甾体激素原料药正加紧生产,将销往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
“甾体药物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像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以及助孕或避孕药品、性激素等,都属于甾体药物。”新合新集团综合管理中心总经理、新合新创始人之一刘喜华介绍,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合新算得上是开荒者。
2013年,津市引进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新合新颠覆国内以黄姜为初始原料的传统工艺,首创以植物甾醇为起始原料,制备甾体激素药物中间体及原料药,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刘喜华介绍,该技术从大豆等油角料中提取原料,解决国内甾体药物原料资源匮乏的问题。
产业落地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新合新缘何选择津市这样一个内陆小城?
“津市给予我们4000万元资金支持,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刘喜华告诉记者,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新合新生物迅速发展壮大,占领国际市场。
去年,新合新从溢多利集团剥离,计划独立上市。依托旗下生产酶制剂的龙腾生物、生产中间体的新合新本部基地、生产原料药的科益新以及生产制剂药的醇健制药,新合新集团打通甾体药物全产业链。公司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全系列品种中的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核心产品,全球医药市场占有率70%以上。
“新合新一直视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刘喜华告诉记者,公司组建了强大的自有研发核心队伍,目前正进军合成生物制造领域,“以淀粉、葡萄糖等为起始原料,全过程生物合成特色化合物,减少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科创金融试点县(市),津市大力推广投贷联动、科技积分贷等信贷产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有机融合,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这座曾因水运繁荣一时的港口城市,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加速水运复兴。津市港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建成后可达1300万吨的通货能力。津市还建有澧水流域唯一的公用型保税仓,全省唯一的县级海关监管场所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
“津市的产业生态、生产要素、营商环境,以及对科创企业的高度重视,高度符合引航生物的产业化落地需求。”湖南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炳军说。
引航生物是一家合成生物学企业,其开发的多项革新生物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17年,公司入驻津市高新区产业孵化园,市政府给予55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并为其提供中试试验基地,推动企业迈上发展新台阶。该公司B轮融资获得常德嘉山越秀产业基金投资,创新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落地。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室。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蓉 摄
3.打造“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新模式,“智慧”外援牵手内陆小城
位于长沙矿冶研究院的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内,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彭元东正带领团队攻关高频用、高性能金属磁粉芯绝缘包覆课题。这是合金软磁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产品。
彭元东告诉记者,团队与位于津市的湖南天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从企业获得资金、设备、科研场地等支持,研发成功后,将直接在该企业实现成果转化。“预计2年后落地,当年可产生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彭元东说。
长沙高校,如何牵手200多公里外的津市企业?
“今年6月,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启用,为津市企业和外地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彭元东的项目是我们支持的首批课题之一。”孵化器运营负责人邹启迪说。
津市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对这个人口仅28万的小城来说,人才、技术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是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让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津市对外借力借智,发展“校友经济”,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破解人才不足的瓶颈。
2021年,该市邀请12名院士、23名专家组成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津市发展提供“智慧”外援。目前已实施产学研合作57项,转化院士专家优质项目16个。项目准入由院士专家评审,筛选优质项目,确保引进项目风险低、质量高、效益好。
该市加快推进飞地孵化器和“一院一平台一基地”建设。依托陈坚院士、单杨院士团队资源在岳麓山实验室设立生物制造研究院,与时代高科等企业合作在深圳光明区设立生物制造科创平台,与中化学合作在津市设立合成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公用型中试基地,打造“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
白藜芦醇在化妆品工业中广受欢迎,但价格高昂。鸿健生物与陈坚院士团队合作,创新白藜芦醇合成生物学制造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鉴定。
新合新分别与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其中,与江南大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抢抓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
引“智”入津的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外地研发、本地制造”的全新模式,将发达地区的科研、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2022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16.47%,工业用电量增速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
▲俯瞰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许衡 摄
【发展感言】
为创新发展
打造优良产业生态
津市市委书记 黄旭峰
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彭子晟
津市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今天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我们也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扎实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立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谋划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为我们提振了信心、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
津市市作为老工业城市,如何利用好工业发展优势,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值得我们出实招、下苦功。要树牢创新思维、市场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针对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技术存在短板等问题,津市已经构建比较成熟的“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在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同时,用特色产业集群、优质的园区配套,反哺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科研提供支撑,“双向奔赴”实现共赢,突破内陆城市发展动能不强的瓶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津市面临的重要课题。津市将突出打造产业生态、生产要素、营商环境“三大优势”,护航创新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打造产业生态优势,聚焦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七大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推动“链主、链长、链生态”协同共进。
打造生产要素优势,聚焦企业需求精准发力,建立企业水、电、汽、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台账,加快储能电站与分布式光伏项目、污水处理厂三期、固废处理中心、海关监管场所等设施建设,力争建成要素保障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产业园区。
打造营商环境优势,与企业深化“合伙人”关系,编制项目落地流程图,建立“双面清单”,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让科研成果顺利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走向市场,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审:余画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