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太医互联网中医名医杨小平教授,现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病区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肝胆病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小平教授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治疗经验丰富,是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于翟明义教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云太医杨小平教授,对于肝胆脾胃疾病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遗方用药独具匠心,擅长使用经方、验方治疗疑难病症,并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肠息肉是指人体肠道里面长出来的“奇奇怪怪”的小包块,在没有确定良恶性之前统称为息肉。
肠息肉中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出现频率较高,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炎症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即良性息肉,可以随着炎症的消退而变小或消失。
腺瘤性息肉则是有癌变可能的,目前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所以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应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警惕癌变的发生。
中医对“大肠息肉”病名未有明确记载,至今亦未有统一认识。云太医杨小平教授认为“息肉”是种恶肉,寒气侵犯大肠,阳气阻滞不通,使大肠隐蔽之处恶血积聚,形成“息肉”,逐渐发展成为“肠覃”。
肠中有赘生的恶肉,加之粪便刺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临床常见症状为慢性腹痛、黏液稀便、黏液血便、腹部隐痛等。依据临床表现,其可归属于中医“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恣食生冷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输布失常,湿热蕴结,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传导失职;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肝脾失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得输送,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
云太医脾胃杨小平教授认为,结肠息肉的病位在肠,病变的主脏在脾,涉及肝与肾,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人体正气虚损、感受外邪等有关,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气滞、湿热、痰浊、瘀血。
面对肠息肉的高发率,云太医杨小平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如何预防,跟大家分享。
预防措施
云太医杨小平教授认为首先避风寒,调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忌过食肥甘厚腻。近年来,人们对精细食品、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取量明显增多,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加上饮食时间缩短,息肉发生率升高。
同时有关研究发现,年长、男性、大肠癌家族史、吸烟、超重及患有糖尿病、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如多吃少动、精神压力)、环境、遗传、职业、慢性疾病等是患肠息肉的高风险因素。
内镜是治疗本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镜下切除后复发率极高,尤其是病理有异型增生的
多发性结肠息肉,复发率更高,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防止息肉复发。
杨小平教授认为气血瘀滞是肠息肉产生的原因,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本病重点应为健脾祛湿、消瘀化痰散结。实践证明,采用中医标本兼治法抑制肠息肉生长复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用健脾益气、活血散结法有助于达到根治效果。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