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曹秀博
端午前夕,湖南永兴县职业中专樱花园里,一株特殊的方竹带来惊喜——这株2023年12月从海拔333.4米龙角山移栽至校园(海拔110.8米)的两年生野生母方竹,其旁竟冒出一根32厘米高的“筷子笋”(书名“箸竹”)。
2025年5月30日,学校樱花园方竹笋
经过163天培育,母竹已长至98厘米,而新笋以日均4.5厘米的速度生长,6月3日便突破50厘米,直接打破当地“方竹移不活”的千年传说。后续养护中,6月4日施尿素后,新笋6月5日再长至66厘米,长势持续向好。
2025年10月13日,永兴职中樱花园方竹笋
国庆笋冒尖,1~3厘米藏着“灵性”惊喜
10月13日,国庆假期后,樱花园的方竹再传佳音——3个灰白色笋尖悄然冒出,高度约1~3厘米,笋尖呈褐红色,师生们将其命名为“国庆笋”。从端午献礼屈原,到国庆呼应家国,方竹在关键节点出笋的特性,为这份科研成果增添了别样的人文温度。 如今的母竹依然是98厘米,“端午笋”长成新竹后已达1.42米,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永兴县牛雅村玉泉寺周边,150株四棱如筷的方竹曾被奉为"神竹"。民间传说中,这些竹子是寿佛倒插筷子所化,"移栽别处必死"。但传说背后,是一场隐秘的生态危机:虫蛀、砍伐,加上原生地酸性沙壤土(pH5.9)和半阴环境难以复制,这种学名为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的珍稀竹种正濒临灭绝。
永兴方竹与众不同,它比普通方竹更"方",竿部刺状气生根密度是原种的3倍,表面布满抗虫"疣基硬毛",竹叶互生而非对生,甚至生长趋势与高海拔方竹相反(低海拔向高海拔延伸);依赖东经113°、北纬26°的特定磁场(49.5μT~51.3μT),它扎根于pH5.4-7.0的酸性沙壤土,偏好水沟边的阴凉湿润环境,根系延伸可达32厘米。
"当我们在2023年发现原生植株被虫啃人伐时,就知道必须用科学打破迷信。"园林专业师生团队立下目标——让方竹走出高山囚笼。
永兴方竹
从实验室到樱花园:19个月的"引竹下山"攻坚战
根据南京林业科技大学竹类研究专家丁雨龙的鉴定结论——永兴方竹复轴型,以及永兴方竹原生地两山夹一泉沟的独特适生冷环境,可以确定永兴方竹的三大生存密码。
竹鞭——方竹的地下生命线。复轴型竹类的竹鞭既是"粮仓"又是"产房",储存养分并萌发新笋,移栽必须保留30厘米以上竹鞭及带土球,否则养分断供必死。
刺毛——天然抗虫铠甲。茎秆"疣基"小刺密度越高,抗虫能力越强,这成为筛选母竹的核心指标。
环境复印机——模拟原生地网开一面的"冷库式"微生态——酸性土壤(pH5.4-6.5)、48%-74%土壤湿度、半阴光照,拒绝强光暴晒。
四组实验,揭开成活关键变量:
实验一:带鞭vs裸根,有鞭与无鞭,谁定生死?
对照组:带土带鞭、带土无鞭、裸根带鞭、裸根无鞭
结果:裸根植株100%枯死,带土带鞭组存活率达75%,竹鞭的完整度直接影响新笋萌发。
实验二:地栽vs盆栽,哪种更适配?
地栽植株年均增高48厘米,盆栽仅22厘米;带原土丛植的方竹,根系扩展速度是裸根的5倍。
教训:2023年成活植株因暑期无人浇水而全部旱死,揭示"三分栽,七分养"的硬道理。
实验三:环境因子的“致命阈值”
水分:裸根苗48小时缺水即枯萎,喷灌系统成为标配;
土壤:pH值超7.0时,叶片7天内泛黄,腐叶土+河沙改良是关键;
光照:樱花林下的"遮阳网效应"使存活率提升40%,暴晒区植株3周内焦叶。
实验四:土球大小vs微生态,哪个更重要?
2024年12月,团队带着直径超半米的土球移栽两株母竹:大株因主根断裂枯死,小株(两年生,竹鞭的完整)却在三株樱花庇护下成活——原来,复刻两山夹一沟的微生态,比单纯土球大小更重要。
改写历史的"321法则":可复制的方竹移栽公式
经过570天摸索,团队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移栽模型,让“引竹下山”从偶然走上必然——
3大核心:带土球(直径≥竿高1/3)、保竹鞭(保留5个以上健壮芽)、半阴环境(乔木遮荫率≥50%)
2项调控:土壤pH调至5.4-6.5,湿度锁定60%-70%(冬季每周浇水而1次,夏季早晚喷灌)
1个共生系统:方竹与樱花混植,落叶归根改良土壤,形成"乔木遮荫-灌木护根"的立体生态。
从一株竹到一条链:科研成果的双向价值
永兴方竹移栽项目,是中职学校将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样本,更是职业教育“以赛促学、创新育人”的生动体现。该项目在第四十五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省级奖项,其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成果应用的前瞻性,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认可。
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校园培育的永兴方竹展现出独特生长特性:不同于普通方竹集中秋季出笋的生长常规,该竹种已成功萌发“端午笋”与“国庆笋”,形成“两季出笋”的反季节生长特征。这一突破为后续开展永兴方竹组培扩繁、品种改良研究筑牢基础,有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落地:
从环保价值看,方竹秆可替代塑料,笋用价值开发有望成为"以竹代塑"新路径;从经济价值看,若在原生地建立"方竹保育园",通过"带土带鞭+技术输出"模式,带动山区发展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这与湖南全省推进“竹子下山”、发展竹产业的方向高度契合。
当"端午笋"在樱花林下舒展新叶,“国庆笋”在方竹根部再冒尖芽,永兴方竹的根系里藏着两个密码:一边是中职学生蹲守19个月的观察笔记,另一边是科学与传说的博弈。从"移不活"到"长得旺"再到“两季出笋”,这场校园里的绿色实验证明:传说的枷锁,终将被实证的钥匙打开。而职业教育的力量,正藏在每一片记录数据的竹叶里,每一滴精准浇灌的水珠中——这或许就是自然给践行者的最好答案。
责编:肖晴岚
一审:肖晴岚
二审:蒋宇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