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常宁市官岭镇虾塘村,乡亲们正在传颂着许多动人的扶贫故事。
政协主席——送学
该村易家组的易红文和姐姐、哥哥三姐弟是不幸的三少年,同时又是幸运的三少年。
8年前,父亲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母亲改嫁,当时姐姐只有6岁,哥哥只有4 岁,而易红文只有1岁。
姐弟仨与年逾70的奶奶相依为命。家里贫穷,又没有劳力,祖孙四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特别是易红文面黄肌瘦,皮包骨头,体质差,常患病。
不幸的家庭背景,使得易红文性格自闭、不自信。在学校遭受同学欺侮,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常逃学。
在去年4月,易红文突然不肯去上学了。
5月的一天,常宁市政协主席王若君下乡调研时得知了这一情况,于是决定将易红文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自己掏钱买来30只鸡苗、300斤玉米和一些鱼苗,支持易红文家养鸡养鱼,并联系有关部门为他们家解决了危房改造指标。
6月1日,王若君又带上两个新书包来到他们家,叫上易红文装上书本、文具,开车向学校驶去,帮助他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平时,王若君也是隔三差五地去他们家和学校里了解情况,并鼓励他安心学习。在下学期,易红文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易家三姐弟一样幸运的还有特困生张旺,父亲失踪,母亲改嫁,生活学习积极困难。“绝不能让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张旺是王若君又一“额外”收下的助学帮扶对象。在王若君的帮扶下,目前,张旺已进入常宁一中高二奥赛班学习。
扶贫队长——卖鸡
2018年1月上旬,一条“正宗农家土鸡,88元/只,送货上门”的卖鸡广告在政协云常宁信息群和委员们的微信、QQ朋友圈里不断接力转发。
原来是2017年初,政协主席王若君在虾塘村指导扶贫时,倡议“不荒一座山,不荒一丘田,有劳动能力的发展规模种养,没劳动能力的可发展小量的养殖。”政协机关从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全村50多户劳力缺乏的贫困户购买鸡苗800多只,补贴饲料款20000元。
转眼到了年底,已是鱼肥鸡壮。如何把贫困群众养的鱼、鸡卖出去,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年?驻村扶贫队长、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影义不容辞地当起了推销员。
刘影白天挨家挨户收鸡收鱼,晚上运到城里送货上门、接单订货。
贫困户付金玉老人早年丧夫失子,膝下只有三个未成年的孙子女,放养的2亩鱼塘无力去干,盼着卖鱼换钱过年的她心急如焚。
刘影得知情况后立即租来抽水机排水,并组织村干部一起下到寒冷刺骨的泥水里捉鱼。白天头顶风雪,晚上脚踏冰霜,刘影带着队员和村干部们奋战20多天,为困难群众销售鸡200多只,鱼1000多斤。
符金玉老人家卖了22只鸡,300多斤鱼,收入达4000多元,特地为三个小孙子女买了新衣服过年。她逢人就夸:“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扶贫好干部,让她祖孙四个又过上了幸福年。”
残联上门——办证
该村小湾组雷捡生妻子患有精神病,全家8口人靠他一人种田维持生计。
听说对于残疾人,国家有生活补贴,他好几次带妻子欲去市里办残疾证,可每次都是在半路上,妻子精神病发作,挣脱逃开。折腾几次,不但没办成残疾证,反而还花费了不少车费。
去年8月的一天,正在田里干活的他被村干部叫回家。一进门,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几个穿大白褂的医生正在为妻子问诊、鉴定,旁边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为她填写办理残疾证。
“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虾塘村有十多个肢残和智残人员,去城里办残疾证非常不方便。为了让他们能享受到国家的扶助政策,驻村扶贫队主动联系了市中医院和市残联开展上门办证服务。
虾塘村的14名残疾人,从此可以正常享受国家每人每月50-100元的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通讯员 唐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