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名人看湖南】中国动力谷挺起株洲发展“新脊梁”
日期:2018-11-22 10: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潘梁平 王一辰   编辑:陈实

  华声在线11月21日讯(记者 潘梁平 王一辰)19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名人看湖南”走进株洲。不久前,中国社科院评选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40个城市,株洲位列其中。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向考察团的网络名人和媒体记者细数了株洲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的成就。

  20日,考察团一行走进株洲规划展览馆,在沙盘、图片和多媒体设备前,感受了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40年的变迁。

  推进“动力变革”,加速“动能转变”

  40年来,株洲推进“动力变革”,加速“动能转变”,生动展示了转型升级的历史跨越。产业发展成功转型,实现了从“高碳”向“低碳”、“黑色”向“绿色”、“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动力谷挺起株洲发展“新脊梁”。过去“三重两低”为特征、传统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老工业城市,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大道,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绿色发展和创新引领共建,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等优势动力产业加速崛起,“3+5+2”产业体系和15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势不可挡,其产值规模已占规模工业比重达70%。一个全产业、全地域、全生态的“中国动力谷”日渐挺起株洲发展的脊梁。

  产业转型不断加速,主打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全国90%以上的中小航空发动机在株洲制造。传统产业日“新”月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成为世界行业两强之一;醴陵陶瓷产业年产值逾600亿元,电瓷产量占全球的1/3;芦淞服饰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壮“大”,世界首款智轨列车、世界第一台储能式有轨电车、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以及世界第二条、国内唯一的8英寸专业IGBT生产线均在株洲诞生。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动能”。连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成4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7家,拥有本土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9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94名,突破和掌握了IGBT、磁悬浮、深海机器人、3D打印、水墨印刷等一大批核心技术,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大科技创新“金字招牌”,连续九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突出扩容提质,拓展城市内涵

  四十年来,株洲突出扩容提质,打造精品样板,不断拓展了城市发展的品质内涵。

  城市格局大展开。株洲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38平方公里(2017年数据还未发布),是1978年的5倍多;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402.15万人,是1978年的1.4倍;2017年城镇化率为65.7%,比1978年提高了30.7个百分点。今年6月,株洲县撤县设区,城区规划面积由862.69平方公里拓展为1916.38平方公里,为未来城市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城市建设大拓展。株洲大力实施交通畅通行动,着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交通管理体系,至2017年底,株洲城市道路里程约1653公里,其中城市环路33.4公里;建成重要桥梁107座,其中跨湘江大桥7座、立交桥20座,株洲交通便捷,路网体系完善,实现了从一个数千居民的小镇成长为现代中等工业城市,再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品位大提升。株洲大力实施“三创五改”“四创四化”等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城市管养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网格化管理、精细化作业等管理模式,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一次性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成功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审。

  壮士断腕治污染,脱胎换骨展新颜

  四十年来,株洲不惜“伤筋动骨”,成功“脱胎换骨”,努力开创了绿色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模式、科技和人才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形成示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3天,成功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以壮士断腕的意志治理污染,增添绿色发展的新底色。株洲大力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通过因企施策、挂图作战、政策支撑、包干负责等措施,五年来累计关停污染工业企业241家,特别是2017年一口气关停了147家污染企业,剩余5家今年将全面关停。

  以背水一战的勇气保护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新内涵。株洲全覆盖、高标准推进“河长制”,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累计投资200亿元,完成项目1002个,湘江株洲段水质改善为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当前正在按照“治调并重,建管结合”的思路,继续纵深推进。

  以先行先试的胆魄创新机制,构筑绿色发展新动力。株洲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在全省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建成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精心谋划打造云龙示范区,锁定“建成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激发全要素创新活力,走出了一条两型改革创新之路。

  开放共赢,“朋友”遍布全球

  四十年来,株洲坚持开放,全面互利互惠,深度融入了开放共赢的时代潮流。

  “朋友圈”越来越大。株洲全市轨道交通装备、硬质合金等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对外投资项目60余个,累计投资近10亿美元,项目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代电气收购世界海工名企SMD,时代新材并购德国博格公司。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5372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21.9亿美元,增长40倍。

  吸引力越来越强。株洲持续加大会展经济发展力度,先后举办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醴陵陶瓷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签约引进项目221个,累计签约资金3272亿元,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达到40多家,成功获批国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铁路口岸和国际物流平台,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和“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

  知名度越来越高。株洲围绕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动旅游产业与炎帝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深度融合,“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打造了炎帝陵、神农谷、云阳山、酒埠江、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