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征信修复”勿轻信,谨防诈骗新套路
2022-12-14 16:53   来源:华声 • 经济  作者:易敏 编辑:谭云涛

  华声在线12月14日讯 (通讯员 易敏)随着信用报告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征信修复”成为新的热门诈骗途径,不法分子利用公众急于删除征信逾期记录的心理,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不良信息,误导公众委托其代理维权,并向公众收取高额“修复”费用,甚至承诺“修复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

  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删除准确无误的不良信息,还存在信息泄露、资金损失、涉嫌违法等风险,对公众造成更大的损害。

  代理“征信修复”骗局的危害

  代理机构利用消费者逐利的心态,怂恿消费者委托其办理,使客户在对贷款逾期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带来个人征信影响,还被中介骗取了个人信息及较大金额的手续费等财务损失,此种行为直接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消费者将敏感信息暴露给机构十分危险,不排除对方利用个人信息骗贷、虚假注册公司、申请银行卡后兜售甚至洗钱的可能。因此信用主体必须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故关于个人征信可以进行修复的说法是误导消费者,实质是故意混淆了其与征信异议的区别。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多部门共同发力,对涉及“征信修复”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省发改委也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征信修复”专项治理活动,广泛征集“征信修复”骗局的相关线索,活动持续到6月份。

  对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征信领域并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所有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均为骗局,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如在身边发现声称“修复征信”的线索均可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将对其严厉打击。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清)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