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14日讯 古诗文教学,除传统的“熟读成诵”之外,教师若设计合适的群诗阅读活动,让师生都“浸泡”在充满了“诗言诗语”的课堂里,也许会更使教学更富于变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厚度;同时,也能让课内阅读为课外架设桥梁、铺牢基础,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群诗阅读;时机;策略;避免误区
现 状 一首好诗,总能用凝练的文字、恰当的典故、准确的意象,来表现生命的张力,表达诗人复杂的心境。古诗文教学,相比其它文学体裁的教学,尤为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顺手拈来的教学智慧。因此,古诗文课也常常被一线老师列为“最难上”的课型之一。不少青年教师在公开课选材时,常常是能“躲”则“躲”;常态课,为了精准地把握诗文的精髓,也常常先参考名家大师的教学设计,能“摹”则“摹”;若连“摹”的对象和渠道都没有,就只能靠自己单枪匹马地研究教材,而后“生上”了。就像阅读教学中的“读准课文,了解文意——研究表达,学习表达”一样,古诗词的“生上”也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模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读成诵,学习表达。用这种“套路”上课,就像给读者看《西游记》一样, “师徒遇险”在前,“悟空施救”在后,每一集不用读完,读者都能知道“哪怕遇上再狡猾的妖,悟空也有化险为夷的本领”。用“套路”教出来的学生,不用老师提示,都能深谙古诗文教学的“固定戏码”,如:读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教师也着实不容易翻出什么形神兼备的新花样。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若教师总是导演这种老掉牙的桥段来引导学生“纯读”,便容易失掉“先机”,使学生丧失兴趣。
可见,“熟读成诵”之外,还得找一些新路子。
目 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古诗文教学,教师若能在合适的环节设计合适的群诗阅读活动,让师生都“浸泡”在充满了“诗言诗语”的课堂里,也许会更使教学更富于变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个性和厚度。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随课文找一些合适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但古诗文教学时,却又容易“裹足不前”,“点到即止”。古诗文的课外阅读部分,常常仅用布置背诵作业的形式达成目标,生生与教材本身割裂开来。学生读起来无趣,背起来难,纯靠意志力,这样是不妥的。因此,古诗文教学,除了传统的诵读,在课堂上设计恰当的群诗阅读活动,让课内阅读为课外架设桥梁、铺牢基础,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策 略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群诗阅读’怎么开展的策略”。
“群诗阅读”,主要有三个时机——
一、课堂伊始,“以老带新”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构建一个学习古诗词的“场”,是策略之一。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与目标内容相关的古诗词:有时复习与目标内容出自同一个作者的诗,有时复习与目标内容同题材的诗,有时复习与目标内容同出处的诗。
比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之前,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背一背同名诗高鼎的《村居》,或者背一背同是描写儿童生活的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再比如,《独坐敬亭山》的导入环节,我先请同学们依次背诵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这三首我们曾学习过的诗,再分别指出这三首诗作中分别呈现出来的思乡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然后才开课:“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我们又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独坐敬亭山》。”这样,我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还在这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给了学生一块能吸碎片的磁铁——群文阅读的意识。
二、主题探究,“互文见义”
一般来说,“互文”学习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拿来主义”,二是“改头换面”。
(一)“拿来主义”,目标谨记。
感悟诗情时,可以组织群诗阅读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应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小学古诗文教学活动虽以诵读为主,但只有教师不断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得入情入境。比如我们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征途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我们可以引入旧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达到理解诗意、融会贯通的目的;引入课外新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恍如天”,以“1+X”的方式,进行群诗阅读。课堂上,学生看到的是黄沙漫漫图,听到的是悲凉思乡乐,读到的是边塞苦寒诗,即使老师无过多的讲解,学生也在合理地想象和尽情地诵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在思家乡;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在望故园”的心境,从而为理解《长相思》的“相思长”做了情感铺垫。
学习表达时,可以组织群诗阅读活动。比如在学习“忙趁东风放纸鸢”时,诗人透过一个“忙”字,将儿童天真活泼、贪玩好奇的心理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于是,我找来“儿童急走追黄蝶”,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中的哪个字和“忙”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有了前文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急”这个词,感悟到了因为这精当的表达,从而使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久,在习作中,我竟然发现了学生对于“急”和“忙”的准确运用。再比如,我们通过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带有“月”的一组诗句,了解到了“月”的意象,从而感悟到汉语言独特的魅力。
(二)“改头换面”,兴趣至上。
相对前一种方式,“改头换面”可能更加不易。比如在学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各当家”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先想象田园生活的忙碌有序,说一说人们在白天和夜晚会忙些什么;而后,请学生尝试着用“昼出 夜 ,村庄儿女各当家”来创作诗句。同学们创作灵感被激发,佳句不断,如“昼出播种夜缝衣,村庄儿女各当家”,“昼出捕鱼夜炒茶,村庄儿女各当家”等;最后,我们通过将自己的作品与原文的对比,发现诗文的韵律美,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用心。通过创作,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很好地理解了“各当家”,品味到了诗文的韵律美,同时为自己能创作出看似“高大上”的“古诗”而欣喜不已,提高了学习诗文的兴趣。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这种改编绝不是要求小学生成为“古诗文”作者,而是通过尝试,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辞藻美,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学习表达。
三、余音绕梁,“激起回响”
结课部分的群诗阅读活动,意在梳理、总结,意在拓展、提升。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内,还可以延伸到课后。有时,我们甚至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将群诗阅读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我们可以呈现一组诗文。当然,篇与篇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根据“同一作家”“同一时代”“同一表达形式”“同一人文主题”,甚至“同一阅读策略”组合在一起的。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通过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观看、反复观看,课后还可以就同一问题交流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误 区
群诗阅读,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避开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随意滥用。我们所有的阅读活动应服务于教学目标,不可只追求虚无的形式,阅读的数量,更应斟酌其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二,任意拔高。针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课标》(2022年版)对第1-4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应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教学活动,不可拔苗助长。
第三,喧宾夺主。无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也无论针对哪个内容的阅读,教师心里应该都有一个黄金比。我们不能一股脑地拓展,而忘记了目标内容。我们应保证目标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握好拓展内容出现的时机、形式以及数量。
古诗文学习是有方法的。群诗阅读,就是方法之一。它不仅仅停留在“熟读成诵”,更注重比较、整合、判断等“发现探究”。它既帮助了学生把文本学深、学透,又助其把文本学宽、学大,既厚了积累,又习了方法,还练了思维。学生不断夯实文学底蕴,不断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美,真正地去汲取汉语言的营养,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真正地去传承、去发扬。 (作者单位:湘潭市岳塘区湖湘学校 葛尚时)
(一审:熊泊宇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