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岳阳林纸的财务总监算完最新一笔税单,他露出笑脸——280万元的税金减免,来自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以下简称“岳阳自贸片区”)首创的“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机制。这个让内河港与海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制度创新,五年来已为293家企业省下1.71亿元运费成本。而这,只是岳阳自贸片区62项制度创新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破冰之刃:制度创新如何“点水成金”?
“以前跑三天,现在一天办妥,省时省钱!”岳阳自贸片区海事海关“一检两证”改革让船员黄先生切实感受到了办证效率提升——过去需辗转多个部门、耗时3天的船舶证书办理流程,如今仅需1天即可完成。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船舶证书六证合一”等创新举措,片区持续推动通关效率持续提升。
不仅如此,岳阳自贸片区还全面深化“极简审批”改革:将水电气网等8个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业项目落地实施“拿地即开工”模式,审批时限从原先的数月压缩至2个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许可办理周期由14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2个工作日,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而最具突破性的是全国首创的“内河运费不征关税”机制——通过将内河段运费从关税基数中扣除,五年间已为293家企业减负超2000万元税款,真正实现了“让内河港与海港站在同一起跑线”。这项改革不仅破解了长期制约内河港口发展的“运费计税”难题,
更让长江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银”,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黄金通道”。
危化品出口曾是块“硬骨头”。岳阳自贸片区推出的“转关危化品出口查验结果互认”模式,破解了“一检两查”难题,形成可复制的“岳阳方案”。
“全链金融支持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模式”,则打通了从专利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如今,中创空天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通过“全链金融支持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模式,将专利变成真金白银。
产业跃升:从“蓝图”到“热浪”的奇幻之旅
走进岳阳自贸片区半导体产业园里,新紫光项目正打造中部“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汇川技术的伺服电机产线,30秒就下线一台产品,直供比亚迪、宁德时代;海铭德成为全球最大智能遥控器生产基地,2025年上半年产值增长27%。这些“硬核”产业背后,是岳阳自贸片区对“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港口物流、电子信息”四大集群的精准培育。
开放基因让岳阳自贸片区玩转“全球贸易”。东盟冷链班列、长江—东南亚电商快线、中老泰专列陆续开通,“城陵矶港”品牌走向世界。中非经贸合作更显神通:科特迪瓦的橡胶初加工基地、坦桑尼亚的葵花籽油产业基地,与国内精加工形成“海外初加工+国内精加工+全球贸易”全链条,今年上半年对非贸易额同比增长176%。
服务升级:营商环境如何“润物无声”?
“正是片区职能部门办事有效率,才能让我们的项目能在这么短时间落地投产。”新紫光集团负责人的感慨,道出岳阳自贸片区服务的温度。85项省级权限的“全链条放权赋能”,让“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2000万元知识产权风险补偿资金,撬动200亿元融资;专利快速预审通道45天即可授权。更贴心的是政府购买“帮代办”服务,凯门科技、东方玻璃等项目享受“全生命周期”护航。
当“小额信用债权全链条智理模式”让案件办理提速90天,当国际商事巡回法庭高效化解首例跨境纠纷,法治护航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如今,片区累计注册企业6159家,税收、固投、外资年均两位数增长,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岳阳自贸片区正瞄准“内陆临港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力。2026年,半导体产业园、港口物流将双双突破千亿,对非贸易有望破百亿。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这片热土正以制度创新为桨、以产业集聚为帆,向着更高水平的开放,驶向更壮阔的远方。
(马颖)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刘乐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