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好!师傅|手艺人,在传承中淬炼
日期:2024-04-30 15: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雅惠

常德河街的非遗传承基地——鸳鸯走马楼,成了游人的向往之地。这里的常德丝弦表演、船工号子表演、巨型木雕《湘行散记》设计图,大伙都期待一睹为快。

( 3月19日,常德河街非遗文化街区,潘能辉和妻子胡美华在展示巨型木雕《湘行散记》的水墨创作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市考察调研时,勉励非遗传承者们“在发展中把传统文化保护好。”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第二届湖湘工匠选树特别关注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掌握独门绝技、具备工匠精神的“手艺人”成为榜样,为湖湘优秀传统技艺和文化发扬光大开创新局面。

继承,一条苦尽甘来的路

一块生铁,经过48道工序、18遍火候、1600℃高温,就能变成铸铁锅。

在耒阳,这种古老的生铁铸锅技术已有1900多年历史,经古法铸成的铁锅底厚壁薄、不易糊锅粘锅,且能保留食材色味,有益身体健康。

(王冬华和工人们手工铸造生铁锅子。 图来自网络)

耒阳人王冬华,祖上五辈均为铸锅工匠,他本人自15岁起就学习祖传手艺入了行。

随着机器大生产普及,手工铁锅逐渐被替代,行当里的师傅们纷纷改行。耒阳生铁锅子技术传承面临成本增加、人才凋零困境。

为了不让手艺失传,王冬华创办铸锅厂,一面维持生计,一面打磨手艺。由于青壮年劳力不愿意从事这一工种,工厂初期只有王冬华与妻子两人。“常常一个月卖不了一百口铁锅,吃饱饭都困难。”王冬华感慨,传承手艺,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一口铁锅的好坏,除了原料,关键在于车模水平和浇铸手法。我还是沿袭传统做法,手工车模,把模具做得套合紧密,就能让锅体厚薄均匀。”几十年来,王冬华通过一次次关键技术提升,一遍遍产品成形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既不改变古老工艺流程又能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有效办法,产品由之前的单一双耳平底锅发展为多种型号的圆底、平底等适合现代需求的手工生铁锅。

近几年,王冬华的铁锅名声渐响,销路渐广,常常供不应求。2021年,耒阳生铁锅子传统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现在,我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感。”王冬华说。

传递,一条有福共享的路

布满厚厚老茧的手,数把规格不等的锉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芷江沅州石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杨,专注地敲击山石。很快,原本平平无奇的山石变得线条分明、山水渐现。

“选料、审料、整料、设计、打坯、修光、上蜡,是完成一件石雕作品所需的工序,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胡杨说,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也许就要花费一两年。

(湖南在专注地敲击雕刻山石。 图来自网络)

凭借恢复的多项沅州石雕文方器物类失传技艺,胡杨的作品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大赛获奖无数,包括国家级金奖6个、省级金奖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凭手艺熬出头了,就要用手艺反馈父老。”胡杨说。有了作品当“底气”,他在芷江侗族自治县十万坪侗寨倾尽全部积蓄,打造了芷江沅州石雕传习基地。

基地很快成为侗寨一景。5个展厅、700多件藏品,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好奇的游客前往参观。观光、研学,带动了住宿、餐饮和村民农产品销售,增加了约120个就业机会,可实现年产值200万元左右。2021年,芷江沅州石雕传习基地被授予“湖南省第三批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

湖湘工匠中用传统技艺谋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案例,还有许多。

城步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伍前金,连续7年在偏远山乡村开展苗绣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村留守妇女1800人次,带领300多人脱贫致富。

后继,一条融入时代的路

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90后湘绣传承人周偲的作品,总让人感到与众不同。一幅《礼赞中国梦》,创新应用多种针法,“又美又少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工艺美术大师巡展;一幅《锐不可当》,突破湘绣二维视觉,绣出3D立体效果……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基于传统进行再创造的作品,才能赢得市场青睐。”关于传统工艺发展,周偲有所感悟。

(周偲作品《海棠花鸟》局部。  图来自网络)

《满堂红》是周偲的经典作品。为了兼顾精细、华美、立体,她对湘绣中的传统花卉工艺程式进行改变,加以金、银绣线,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最终作品获得第52届全国工业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

“只有跟得上时代,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风采。”周偲说,她一直在坚持不断学习新的设计。

技艺创新,推动老手艺发展壮大,更关乎老手艺存续。“运用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内涵,工匠应该是先行者。”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劳动竞赛、劳模工匠工作室等方式,全省各级工会共同努力推动非遗项目形成传承创新工作体系。此外,工会组织还积极协助非遗传承人等传统技艺工匠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传习活动,为创新积蓄新生力量。

目前,我省已有数十位非遗传承人等传统技艺工匠走进约40所院校,以线上线下方式授课超1000课时。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