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民政社工站:“湘当有爱”农村困境儿童服务经验
日期:2024-08-28 16:25

(通讯员 康茜 赵珍)高塘岭街道共有14个社区9个村,困境儿童共182名,其中农村困境儿童108名,占比59.3%。农村中的部分儿童受家庭经济困难、自身患病残疾等因素影响,陷入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儿童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社会工作参与困境儿童服务的核心在于对“人”的支持,对于困境儿童的“资金+物质+服务”支持。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农村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在于对“人”的支持,采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的介入模式,提供资源链接、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和社会融入等服务。

(一)微观系统,加强儿童内生力量。

“一人一档”与个性服务。为了解困境儿童的实际情况及需求,社工与村社区儿童主任全面走访在册困境儿童,按照“一人一档”为其建立档案,设立困境儿童摸底表、评估表、服务记录表、服务成效评估表,从身心、居住、学业、监护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后将困境儿童分层分类。按不同类别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新阳村有两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工积极为儿童链接爱心妈妈、志愿者定期开展心灵陪伴、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等服务。

五防教育与习惯养成。农村困境儿童生活环境中风险因素多,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技能;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差。五防教育含防拐卖、防性侵、防校园暴力、防灾害、防意外。社工通过暑期夏令营活动、小组工作的方法将有共同需求的困境儿童聚集在一起,促使其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提升安全意识。以卫生习惯为例,有些困境儿童是隔代抚养,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生长发育迟缓;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养成差。社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组织招募有卫生问题的儿童采用视频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组员了解卫生常识,掌握刷牙、整理内务等正确的方式,小组引入竞争方式,激励组员在小组中认真学习,培养卫生习惯。

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正。调查发现,家庭、同辈等社会支持网络的衰弱会导致困境儿童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回应与满足,从而出现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增强等心理问题。社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介入困境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提供包括精神慰藉、不良情绪调适等个案服务。帮助困境儿童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往经历等作出客观理解和分析,引导其正确分析和了解自身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其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疏导负面情绪,调适不良情绪,协助其获得长期稳定的情感支持。

图片14.png

(社工组织开展性教育主题活动)

(二)中观系统,健全儿童成长环境。

家庭支持与系统调节。家庭探访发现,大部分困境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和间歇性外出务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少数家庭生活环境差,儿童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以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为家庭链接资源,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儿童目前的问题及需求,鼓励其与社工合作,提供支持,促使儿童改变;提供亲职辅导,宣讲相关的教育知识,帮助其辨别不合理的理念,并劝导其尝试做出改变。家庭系统中家庭内部的情感联系、沟通方式、冲突解决策略等对于家庭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社工在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的个案服务中协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方式、调整期待、改变教育方式、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及进行亲职辅导等。

图片15.png

(社工为单亲家庭提供亲职辅导)

(三)宏观系统,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学校适应与同辈支持。高塘岭街道农村小学和初中共有三所,部分教师要兼顾多个年级或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和素质教育有所忽略;在课程的设置上,兴趣发展、安全教育等课程虽有设置,但内容不完整、方式单一。目前学校层面的主要由社工将服务带到学校,社工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加强困境儿童与同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帮助其处理矛盾,重塑交往认知,获得同辈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同时,社工为部分学习困难的儿童开展学业辅导服务,利用课内外时间开设成长性、支持性小组,拓宽儿童视野,发掘儿童自身潜能。

意识提升与社区保护。在日常服务中发现,困境儿童居住的村社区本土化志愿者队伍服务少,组织的文体活动较少,儿童在闲暇时间无所事事,大多靠看电视或玩手机打发时间。基于此,社工积极与村社区建立关系,宣传困境儿童相关知识和服务,提升社区保护意识,寻求服务支持;社工利用村社区儿童之家、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开展社区服务,设计系列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链接文体设施资源,丰富困境儿童精神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内的交流互动。

三、服务反思

困境儿童造成其困境的原因复杂多样,个性化服务有效回应到儿童个体层面的需求,接受服务的大部分儿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社会融入问题得到改善,社会支持网络更加完善。但服务过程中发现,困境儿童问题的解决还与家庭功能失调和社区保护机制薄弱有关。因此,困境儿童的服务不仅应从个人层面入手,还要强调家庭、学校及社区的作用。联结“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力量及家、学校的力量形成发现问题、多方协商、合作服务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真正有效地帮助困境儿童走出困境。

(一审:罗江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