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彭可心
当全球产业链经历“板块运动”,中国的产业转移也正在上演一场深刻革命。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启幕。活动以“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为主题,吸引权威院士专家、世界500强企业代表齐聚星城,解码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引力法则”。
逻辑重构
从“物理迁移”到“化学融合”
传统的产业转移曾长期困于“低端平移”的窠臼——东部沿海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简单迁移,技术、人才、模式仍固守旧有体系。如今,这场产业迁徙正在被技术革命与生态协同重新定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以时空双维视角解析新趋势:当前产业转移正在空间上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又在时间轴上完成产业升级。
如何理解?
通俗来说,过去产业转移像“候鸟搬家”:东部成本高了,就把组装厂搬到中西部,赚点人工差价。而现在,中西部地区化被动为主动,结合禀赋优势,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比如海信将家电产业园落地宁乡,既利用湖南的物流成本优势,又引入东部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区域共赢;浙江吉利汽车将生产基地落户湖南湘潭,依托湖南人力成本、装备制造供应链和智能制造优势,从单纯的制造生产升级为集教育、新能源电池、零部件产业园等于一体的战略性生态。
周济认为,产业升级的路径,是以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的主客体也在发生变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作为承接方的中西部,正在反向为东部赋能。
“产业转移不是单向的,而是东西互进、南北相连。产业链的龙头不一定来自东部地区,也可以是在中西部地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说。他举例,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吸引江苏等东部地区的企业主动合作,双方相互嵌套、优势互补,共建优势产业链。
“产业转移,应该站在全国的视角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的区域平衡将达到更加合理的状态,进而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选择湖南
“与企业共成长”的生态
“投资湖南,既是战略选择,更是布局未来。”开幕式上,多家企业代表用鲜活的故事,拼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引力拼图”。
从事超材料技术研发的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去年面临严重的产能不足问题。在与全国25个省份、超过100个城市对接后,这家企业选择将研发、生产及检测中心建在湖南株洲。
“湖南对装备制造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方位的配套能力,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可贵。”公司董事长刘若鹏介绍,湖南对先进材料、工艺、制造技术非常重视,工作效率非常高,去年9月接洽,当月签约,10月开工,今年上半年将实现投产,在超材料行业创造了速度奇迹。
众多客商的选择表明,湖南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成本与政策,更在于“与企业共成长”的生态。
入湘6年的惠科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大手笔投资湖南。活动现场,惠科和湖南签约Mini-LED背光/直显模组及整机项目,项目总金额90亿元,将生产Mini-LED背光模组、直显箱体及一体机等高端产品。
“选择湖南,源于信心和共赢。”惠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理杭井强说。惠科已在湖南布局4个项目,每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政府专班全程跟进,问题不过夜、服务不打折。正是这种“与企业共成长”的理念,让惠科第8.6代液晶面板项目仅用14个月便实现投产,并迅速成为行业标杆。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鲍一用八个字总结湖南服务:雨天撑伞、雪中送炭。去年,海信集团在宁乡建设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宁乡市政府、宁乡经开区“懂产业、宠企业”,解决项目推进的实际问题,让企业建设安心、放心、舒心、暖心。
“我倡议更多的优秀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热情拥抱三湘大地,与湖南共赢,同时代共进。”鲍一说。
(一审:邓望军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