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洞庭月历·9月|鱼:渔歌悠长,碧水新生
日期:2024-09-29 11: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盼盼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浩浩洞庭,水天相接,河湖相连。

人类逐水而居。在这个河网密布、四通八达的大湖里,水草丰美,鱼类尽情繁衍。漫长岁月中,人们与江河湖水、与鱼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稻香四溢的9月,我们走向洞庭湖,去听渔歌唱晚里那些悠长曲折的故事。

1.水美鱼肥,一个个渔村在湖边繁衍生息

八百里洞庭,自古是鱼米之乡。1000多年前,李商隐途经洞庭湖时,感叹鱼之多,“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于秋后蝇”,不用网,随手就能捡到鱼。

驾一叶轻舟,穿行在茫茫碧波里,撒一张大网,收获的是一家人的口粮。在渔歌声中,一个个渔村在湖边繁衍生息。

至今,行走在洞庭湖边上,遇到十个农民,估计有九个会打鱼。

58岁的洞庭老渔民蔡友元,家住东洞庭采桑湖畔,祖上世代在洞庭湖里捕鱼。

“当年,鱼又多又大,一晚上就能捕上千斤,大的有几十斤重。”长期日晒雨淋,穿行风浪之间,蔡友元脸色黝黑。他告诉我们,有时候打的鱼太多,吃不了,只好整篓整篓往湖里倒。

9月3日,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水清岸绿。本版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博大丰美的洞庭湖,给了渔民们自由畅快的生活。想多打点就多打点,想少打点就少打点。悠闲的夜里,蔡友元喜欢躺在船上,看星光点点。夜十分地静,鱼儿游上来,张开嘴,吐出泡泡,发出此起彼伏的“叭哒、叭哒”声,伴随蔡友元进入梦乡。

这种“古典”的捕鱼生活,如今几乎只存在于旅游景点的捕鱼表演中。

在南洞庭,曾经靠一艘船、一张网,走遍江河的渔民胡文武,有了新的捕鱼方式。

9月24日,在湘阴县新泉镇来仪湖渔场,无需穿下水衣,也不用驾船,胡文武站在湖边,轻轻按下遥控器按钮,湖面上自动升起渔网,将鱼从四面向中间围拢。

它们跳跃着,青黑色的鱼背、近白色的鱼肚,在水里轮番滚动。鲫鱼、草鱼、鲢鱼、鳙鱼挤在一起,密密麻麻。

一只白鹭张开洁白的双翅,从水面掠过,又长又细的嘴巴往水里一啄,叼起鱼就跑。

9月2日,湘阴县新泉镇,来仪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生物净化池。

“好家伙,又来偷吃了。”胡文武说,这里水好、鱼多,白鹭在这里安家了。

和白鹭一样。三四十年前,整个来仪湖渔场的村民,被这里丰富的水产吸引,从四面八方搬到这里来,安下了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以粮为纲”成为此后数十年农业发展指导方针,洞庭湖区掀起“向湖要粮”的围垦热潮。

高的地方围起来种田,低的地方围起来养鱼。1972年至1980年,湘阴县在烂泥湖围出近万亩的独立小垸,并成立了国营来仪湖渔场,专门发展渔业。

1985年冬天,胡文武跟随父母,和其他140多户人家,来到这里,成为来仪湖渔场的员工,开荒、建房、修鱼塘、养鱼。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个小渔场。水好、鱼多,胡文武承包40亩塘,只用了2年时间,就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那时,我才19岁呢!”胡文武有些自豪。

丰富的水产,给胡文武带来了一辈子的温饱。几十年过去了,渔场边上的泥巴平房已经变成了楼房、别墅。胡文武依旧守着40亩鱼塘,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轻松赚二三十万元。

湖南水产专家廖伏初介绍,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鱼的种类多达140余种,约占中国淡水鱼类的十分之一、长江水系淡水鱼类的三分之一、湖南省淡水鱼类的三分之二。

“鳙鱼头鲤鱼尾,鲢鱼肚皮草鱼嘴,青鱼中段肉最美”。千百年来,洞庭之滨,渔歌不绝,亦无饥馑之家。

2.以鱼养水,水鸟又回来了

曾经洞庭湖上的捕捞者,如今变成了采桑湖的守护者。

采桑湖自古与洞庭湖连为一体。1958年,钱粮湖农场在此围垸,采桑湖的万亩水面由此形成,与洞庭湖大小西湖仅一堤之隔。

9月3日,阳光热烈,采桑湖波光粼粼,时有水鸟掠过。绿草掩映中,湖边一处房子就是蔡友元的办公室。

渔民上岸,蔡友元成了君山生态渔业集团的管理员,负责守护采桑湖,“不允许别人投饵、非法捕捞、破坏环境”。

而几年前,蔡友元拼尽全力,每天就想着从湖里多捞些鱼上来。

电捕鱼、迷魂阵、矮围、拖网、滚钩……当时的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整个洞庭湖“掏空”。

“捕鱼技术越来越先进,捕的鱼却越来越少了。”蔡友元说,小时候常见的白鳝、银鱼、胭脂鱼等,难觅踪迹。

采桑湖原本是“鸟的天堂”。私人老板在湖里大量投肥投饵种藕养蟹,“天一热,满湖都是蓝藻。”蔡友元说,一贯亲近他们的水鸟也很少来了。

茫茫洞庭,大大小小的内湖不计其数。散落在各地的渔场,不少曾遇到养殖尾水处理难题。

上世纪90年代末,因高密度养殖,位于南洞庭的湘阴县来仪湖渔场,每年向湘江和洞庭湖排放养殖尾水超过2200万立方米,带来严重污染。渔场一度亏损,许多渔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网,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岳阳考察,勉励湖南要“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大力开展治水行动,全面推进“十年禁渔”,还人们一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命长江。

东临长江,南濒洞庭,岳阳市君山区水网密布。为守护好一江碧水,君山区收回全区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湖经营权,包括采桑湖在内水域面积共4万多亩,2022年成立君山生态渔业集团实行统一管理,采取人放天养的生态渔业模式。

宽阔的湖面,鲢鱼和鳙鱼畅快游弋。君山生态渔业集团董事长蔡玉刚介绍,鲢、鳙鱼是“水中清道夫”,生长速度快,能吸收水中的有害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定期捕捞能降低氮磷水平。

以鱼养水。2023年起,君山生态渔业集团在湖里适度投放鳙鱼和鲢鱼,不投肥投饵,让其自然生长。同时,通过水底相机“鱼脸识别”、太阳能传感器等,24小时监测鱼的生长情况、水的质量。

水好了,鱼也养得好,小白额雁、白鹤、天鹅又重新回来了。

2024年1月,洞庭湖区38.18万只水鸟被记录下来。与上一年调查记录对比,洞庭湖区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双提升。

人放天养模式下,投的鱼苗少了,产值却更高。2023年,君山生态渔业集团产值1.5亿元,净利润1500万元,收益是以往的10倍以上。

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名单,君山生态渔业集团榜上有名。

2021年“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开启后,来仪湖渔场尾水经过沉淀过滤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后,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来仪湖渔业公司总经理吕四学说,渔场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年产值1.2亿元,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来了。

禁捕、人放天养、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立体化生态养殖……廖伏初介绍,近些年,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水域一次监测到的鱼类种类较2018年前增加了约30种,江豚频繁现身,20多年未见的鳤鱼、刀鲚也再现洞庭湖。

3.汪汪碧水,一条“鱼”游出广阔天地

1975年冬,荷兰国王向世界各国寻购2吨甲鱼。一筹莫展之时,汉寿县外贸公司明光水产收购站一位培植员提供了2吨鲜活甲鱼,震惊世界。

如今,关于汉寿甲鱼的传奇,依然在西洞庭之滨书写。

汉寿甲鱼。

“再也不是臭气熏天的了。”9月5日,车刚开到汉寿县岩汪湖镇烂泥湖村,汉寿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甘文波发出感叹。

窗外,成片成片的稻田闪过,稻香扑鼻而来,早已不是4年前的模样。

以往,烂泥湖村近一半村民靠养珍珠为生,珍珠养殖面积达600多亩。村委会主任饶红才记得,为了提高产量,当时一辆辆卡车运来鸡粪肥,整个村子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汉寿县是名副其实的水乡。长期以来,汉寿人“靠水吃水”,高峰时全县珍珠养殖面积达11万亩。过度投入鸡粪,导致水中的总磷、总氮含量严重超标。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明确要求汉寿县对天然水域珍珠养殖等污染问题进行全面整治。

汉寿县用3年时间,让近8万亩珍珠养殖清零。在市、县、乡各级干部的劝说之下,2020年,烂泥湖村养殖户不舍地退出珍珠养殖。

“不养珍珠了,去哪里谋生?”珍珠退养事件,让饶红才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于是,饶红才便带领30户村民,开展稻鳖综合种养。

虽已入秋,正午的太阳依然毒辣,热浪在田间蒸腾。水稻已有半人高,刚结的谷粒正在努力灌浆。田间水质清澈,甲鱼露出黑色的头,正在禾苗下躲荫避暑。听到有动静,甲鱼头一缩,划出几圈水纹,不见了踪影。

9月5日,汉寿县岩汪湖镇稻鳖生态示范基地。

“甲鱼生性胆小,‘缩头乌龟’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饶红才笑着说,稻鳖综合养殖好处不少。水稻能给甲鱼提供乘凉的荫蔽场所,稻田里的害虫、小鱼小虾成了甲鱼的食物,甲鱼的排泄物则成了水稻的有机肥。

甲鱼不投肥投饵,水稻不施肥打药,养出来的生态甲鱼,每公斤售价最低120元,最高可达240元。种出来的生态大米,每公斤售价达20元。

生态种养,也让汉寿甲鱼东山再起。曾经粗放式养殖,“鱼龙混杂”,导致汉寿甲鱼品牌影响力一度严重下滑。

汉寿县采取低密度、大水面、原生态养殖模式,创新推出大湖放养、稻鳖种养、鱼鳖混养、莲鳖套养等,甲鱼品质愈发上乘。汉寿甲鱼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双标”产品。

汉寿甲鱼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2023年,汉寿甲鱼全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

生态渔业的价值,还在不断拓展。

以鱼养湖,候鸟重新回归。初秋,采桑湖边上,“鸟巢”型的原木色民宿正在加快施工。它们要赶在候鸟到来之前建好,以迎接成批的观鸟者。在君山区濠河,全国最大规模垂钓基地一期工程即将完工。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汪碧水里,鱼儿游出广阔天地,创造出无限价值。

记者手记

还原最初的美好

胡盼盼

鱼,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

在树上摘果子,在山林旷野狩猎,在水中捕鱼……远古时期,万物自然生长,鱼给了人类最初的温饱与美好。

然而,随着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一场场掠夺式开发,让长久相伴的鱼不再悠然畅游,随即而来的是整个水生系统的失衡。

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转型,在洞庭湖区铺开。湖区人民重新珍视每一条鱼,让每一条鱼都生活在舒适干净的水里。

鱼,不再只是饱人之口腹,它还能养出一江碧水,养出绿水青山里的金山银山。碧波之上,翻涌着自由与希望。

相关链接

2023年,湖南省淡水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产量均位列全国第3位。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在15个水产养殖大县实施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全省增殖放流鱼苗鱼种15亿多尾,珍稀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显著提升。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