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朋友•伙伴丨“端起碗,就会想起中国专家”
日期:2024-09-02 08:5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盼盼 傅聪 陈萌等

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当地村民在空地上晒谷子。

7月18日,塞内加尔达喀尔市桑加勒卡姆村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蔬菜点,中国农业专家周建鹏(右二)教当地村民种植青菜。

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隆平高科援冈比亚农业专家黄智(中)在教当地农民育秧。

7月18日,塞内加尔达喀尔市桑加勒卡姆村,村民在菜地采摘蔬菜。

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当地村民操作收割机在稻田收割。

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的水稻田。

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当地村民开心地接收从收割机中喷出的稻谷。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年,桑戈尔总统看到中国援助塞内加尔的农业专家同当地人民一样劳动、一样满手泥巴,非常感动。今天,中国专家仍在田间地头,同塞内加尔兄弟姐妹一起切磋水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友谊在两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2018年7月20日,习近平在塞内加尔《太阳报》发表题为《中国和塞内加尔团结一致》的署名文章

导读

非洲大陆最西端,撒哈拉沙漠吹来的风沙,在塞内加尔境内形成大片沙漠,当地1700多万人口的蔬菜难以完全自给。与塞内加尔三面接壤的冈比亚,八成以上大米依赖进口。

中国农业专家飞越重洋来到西非,让现代农业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结出果。

2017年,作为隆平高科援塞内加尔第六期项目专家组组长,43岁的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周建鹏带领10名专家,开启了长达7年的农业技术援助。2019年,34岁的长沙青年黄智,作为隆平高科援冈比亚农业项目国别经理,与6名农业专家一起来到冈比亚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援助。

日出日落,耕作不息,西非沙地中开垦出片片青青菜园,广阔的冈比亚平原金黄稻浪随风翻滚,2023年冈比亚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中国人素来会种菜。一群中国农业专家来到塞内加尔后,却被种菜难住了。

北临撒哈拉沙漠,南近赤道,太阳不知疲倦地照在大地上。塞内加尔达喀尔市终年高温,旱季的沙地上,除了猴面包树、凤凰木、三角梅等热带植物,很多地方几乎寸草不生。

7月中旬,达喀尔市郊。高温炙烤下的桑加勒卡姆村,沙地中长出大片青青菜园。这里正是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蔬菜点所在地。

此时,在塞内加尔的邻国冈比亚,当地农民迎来一年中最忙的“双抢”。他们驾驶着来自中国的收割机、插秧机,收回一车车饱满的谷粒,种下一行行丰收的企盼。

1.“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鲜食玉米”

7月17日清晨,走进桑加勒卡姆村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蔬菜点,菜地里的工人正在铲鸡粪肥,并将其铺撒在一株株豆角下。

豆角开出紫色小花,但叶片不大,有些发黄。“缺肥了,得多施鸡粪肥!”工人乔玛说。看到铺得不均匀的地方,他半跪在地上,用手把鸡粪肥抹平。

“以前,他们可不会把鸡粪肥当宝贝。”周建鹏转头对我们说。刚到桑加勒卡姆村时,他安排工人施鸡粪肥,但大家都嫌臭,没有一个人愿意干。

这让急性子的周建鹏有些沮丧。来塞内加尔之前,对于教人种菜这件事,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桑加勒卡姆村临近撒哈拉沙漠,地里全是沙子,晴天干得要命,雨天涝得不行。

沙地不保水,也不保肥,菜自然长不好。鸡粪肥氨氮含量高,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在20公里外的养鸡场,周建鹏排了2天队才买到一车鸡粪肥,光运费就花了5000多元人民币。

费尽周章,当地农民却不买账。“沙地里种菜,只能望天收,没有什么好办法。”这是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想法。

靠嘴说没用,那就看实效。周建鹏手把手示范种植,将工人和周边农户请来亲眼见证:施了鸡粪肥后,仅12天,豆角茎秆就长得比没用鸡粪肥的粗了近2倍。

“中国专家做什么,大家就跟着做什么。”乔玛从此心悦诚服。

“附近丛林里的几十只猴子分工明确,有放哨的,有指挥的,有动手的,一个中午就可以把一亩地的玉米‘嚯嚯光’”“今日大风,大树被连根拔起,所有蔬菜大棚全部损毁”“一不留神,与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加蓬咝蝰偶遇,运气好,捡回一条命”……周建鹏的工作日记里,记录着许多在这里的经历。“在这里种菜,要与天斗、与地斗、与野生动物斗。”他说。

困难接二连三,只能见招拆招。周建鹏与团队先用一年时间调研,了解当地气候、土壤、种植习惯、蔬菜市场价格等情况,再示范新技术、试验新品种、培训农民。沙地中的菜园里,蔬菜越长越好。

眼下,蔬菜点的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塞内加尔现代农牧公司技术总监让·诺艾拉开了3个小时车,风尘仆仆赶到蔬菜点,只为一睹中国玉米的风采。

钻进玉米地,让·诺艾拉看到玉米棒有成年人小手臂粗,感叹道:“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鲜食玉米。”

让·诺艾拉说,塞内加尔六成以上玉米靠进口,尤其缺乏鲜食玉米。在达喀尔的超市里,1公斤鲜玉米棒能卖到55元人民币。引进中国的鲜食玉米品种,采用周建鹏带来的种植技术,产量可提高一倍。

一旁的乔玛自豪地说,这块玉米地是他打理的。空中,几只鸟飞来飞去,一张大网让它们无法靠近玉米地。“周组长来之前,我们拿这些鸟儿没办法,眼看着玉米被吃掉。”周建鹏教大家使用围网、套袋、玉米叶绑果实等方法,让偷吃的野生动物不能得逞。

一边在蔬菜点打工,一边经营自家菜园,几年下来,40多岁的乔玛成了村里种菜第一能手,月收入高的时候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这两年家里还新修了楼房。乔玛说:“端起碗,就会想起中国专家。”

2.“湖南辣椒好吃、好卖,给我们带来好日子”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塞内加尔吃到了湖南辣椒。

7月17日傍晚,干完地里农活,桑加勒卡姆村村民戈巴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

晚餐布置在戈巴家别墅楼顶。夜幕降临,晚风轻柔,长条餐桌铺上洁白桌布,上面摆满烤羊排、烤鸡、烤鱼、洋葱酱等食物。

“这是我自己种的湖南辣椒,我女儿自学的湖南菜做法。”戈巴端起一盘辣椒炒牛肉,邀请大家品尝。尝一口,椒香浓烈,辣度适中,不输湖南味道。

漂洋过海,湖南辣椒如何保证“原汁原味”?

次日上午,穿过几条沙路,我们在戈巴的菜园找到了答案。

红的绿的辣椒,挂满枝头;长长胖胖的冬瓜,趴在地上;白菜撑开硕大叶片,如同一大捧花束……“这些都是来自中国的蔬菜品种。”戈巴说。

“和湖南人一样,塞内加尔人也爱吃辣椒,但我们的辣椒产量远远不够。”戈巴说。旱季频发沙尘暴天气,几天时间就能让辣椒大面积掉叶,变成“秃头”;到了雨季,辣椒又容易沤根,生病害而死掉。

周建鹏帮戈巴找到了解决办法。沙尘暴过后,就要清洗辣椒叶面、施速效肥、松土。雨季时,挖沟起垄,及时排水,减少土壤含水量,避免沤根,降低病虫害风险,辣椒存活率可大大提高。

跟着湖南专家种辣椒,戈巴心里有了底气。戈巴家的菜地里,辣椒树已有半人高,结的辣椒又大又多,抗病性也好,椒香足、口感好,在当地市场特别受欢迎。

烈日当空,菜地的沙子被晒得有些烫脚,戈巴却不肯歇一下,不一会儿就摘满一筐辣椒。他说:“湖南辣椒好吃、好卖,给我们带来好日子。”

雨季,是塞内加尔蔬菜生产淡季。在当地菜市场,1公斤辣椒能卖到33元人民币。

不仅是辣椒。看着满地即将收获的冬瓜、白菜、包菜,戈巴一脸期待,这些蔬菜的价格比旱季高出不少。

“中国专家不仅改变了我的菜园,更改变了我的一生。”戈巴今年70多岁了,他清楚记得,过去几十年间,一批批中国农业专家带来了高产品种,耐心传授每一种蔬菜的种植技巧。

14岁时,戈巴负责给中国专家的试验田赶鸟,获得了人生第一份收入。后来,中国农业援助项目点迁到桑加勒卡姆村,戈巴也跟着来了。他一直跟着中国专家学习、干活,并在这里定居、结婚、生子。

2023年,戈巴“自立门户”,租了1公顷地,雇佣3名工人,做起了蔬菜买卖,每个月卖菜收入有4000多元人民币。如今,戈巴的家底越来越丰厚。他养了8只羊,还有3套别墅、2个商铺。

戈巴从曾经的外乡人,变成了桑加勒卡姆村德高望重的人。而在桑加勒卡姆村的这些年,周建鹏的满头黑发已经白了一大半。

大日头底下,戈巴举起一筐辣椒,笑着说:“这一切离不开周组长的帮助,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3.“冈比亚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离不开中冈农业合作”

7月中旬,在塞内加尔的邻国冈比亚,粮食主产区中河区的开阔田野间,当地农民迎来一年中最忙的“双抢”。

收割机、插秧机在田里奔跑,载满谷子或秧苗的三轮车、马车在田边穿梭,爽朗的笑声和农机轰隆声随风飞扬。

“机器收割、机器插秧,在我父亲那一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站在田边,这两台农机的主人、中河区萨普玛诺农场主穆萨·达博感慨地说。

冈比亚人以大米为主食。由于缺乏优质水稻种子和先进种植技术,冈比亚八成以上大米依赖进口。2019年,在美国当通信工程师的穆萨·达博辞去年薪10万美金的工作,决心回到家乡种水稻。

穆萨·达博记得,当时,整个冈比亚没有一台水稻收割机。第一年,他种了3公顷水稻。收获时正是雨季,农民泡在半人深的水里割稻子,再用油桶摔打脱粒。“收完3公顷水稻花了很长时间,不少稻谷泡在水里发了芽,收成低得可怜。”穆萨·达博摇了摇头。

就在穆萨·达博准备放弃时,中国的农业专家来了。个头不高,性格爽朗的“85后”小伙子黄智,很快就与当地农民熟络起来。

冈比亚河横贯冈比亚,两岸拥有大量平坦的肥沃土地,具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有利条件。

摆在面前的困难却不少:受当地气候和灌溉方式影响,田间水位不受控制,不便于使用农机;没有农机,自然也缺少农机手、配套零部件和维修人员。

“中国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成功做法,可以‘搬’到冈比亚来。”黄智领着大家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变以往靠潮汐灌溉的方式,水位得到控制,农机开进了农田。

隆平高科从国内运来插秧机、收割机,黄智和团队专家把培训课堂开进田间地头,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

成天泡在田里,西非的阳光和风,让黄智越来越像一个本地人,他与当地人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田里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穆萨·达博第二年就把水稻种植面积从3公顷扩大到15公顷,一季稻变成双季稻,每公顷产量提高到7吨,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倍以上。

消息很快传开了。农场周边的农民纷纷过来租用农机,每作业1公顷,就交1吨大米给穆萨·达博。紧接着,穆萨·达博购入一条日加工20吨的大米生产线,耕、种、收、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5年下来,玛诺农场发展成为冈比亚最大农场、冈比亚首个全程机械化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为周边2800多个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带动当地整体粮食单产提升近1倍。穆萨·达博告诉我们,他正在筹集100万元人民币,准备再买3台收割机、1台运粮卡车。

“2023年,冈比亚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离不开中冈农业合作。”冈比亚农业部部长登巴·萨巴利介绍,从种子生产到耕作、移栽、收割和加工的各个环节,隆平高科团队为冈比亚农业生产提供了全面帮助。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带动冈比亚全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How are you?(你好吗?)”走在田埂上,当地农民看到身穿绿色工作服的中国农业专家,总会主动热情地问好。

穆萨·达博说:“这里的人都认识中国农业专家穿的统一服装,那是绿色的,带给人希望。”

【记者手记】

一蔬一稻见真情

胡盼盼

从非洲采访回来,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尽管初次谋面、语言不通,但彼此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在塞内加尔桑加勒卡姆村,村民摘下最长的茄子、最大的白菜、最红的辣椒,按照湖南菜的做法和我们分享。在冈比亚中河区,湖南农业专家和当地农民一起坐在收割机上收稻谷,周边许多农民慕名而来,只为见证喜悦的丰收和现代化作业场景。

在沙地种菜,从没有一台水稻农机到助力建成冈比亚首个全程机械化农场……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今年50岁的周建鹏,自称“老周”。老周的日记本里,详细记录着工作点滴,蔬菜的高度、一场雨的大小、农资到货的日子,初看只觉得有趣,细想却让人眼眶湿润。老周是桑加勒卡姆村村民的依靠,无论哪个村民家里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忙解决。7年前出国时的满头黑发,如今已白了大半。

“85后”青年黄智热情心细。为了让项目进展更快,常常独自开车往返于冈比亚首都与基地,有时一天在路上奔波十几个小时。5年来,他差不多一年回国一次,原本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如今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农民”。但他说,这条路上并不孤单,他见过非洲草原上最美的日出、最皎洁的月光。

“只要心与心联系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老周的话,同样是黄智的心声。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农业援助要取得好效果,技术是基础,真诚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一如老周在桑加勒卡姆村蔬菜点大门口贴的那副对联:万里之遥援助真性情,千顷稻蔬人类共命运。

【非洲声音】

塞内加尔农业部培训司司长塞里涅·西塞:

中国农业组开展农业培训,进行蔬菜生产试验,并与塞内加尔的生产者们分享传授经验,真正为蔬菜生产增值。期待在几年内,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能扩大示范点,结合其他战略,实现塞内加尔蔬菜自给自足。

冈比亚农业部部长登巴·萨巴利:

冈比亚启动农业项目以来,通过隆平高科团队设立的示范点以及对推广人员、农民和工程师的培训,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水稻生产量创下我们国家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冈农业合作。

冈比亚中河区州长穆萨·姆拜:

中国农业援助项目在冈比亚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他们在中河区萨普建立了示范田地,引领示范全国农业生产方向,为冈比亚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冈比亚玛诺农场主穆萨·达博:

从农学技术到害虫控制、机械化作业,都得益于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他们持续帮助着我和其他冈比亚人。

【链接】

良田满穗 “湘”飘万里

近年来,湖南充分利用农业优势,发挥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平台,加强与非洲农业合作,支持非洲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以及粮食短缺问题。

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湖南积极在非洲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和种植,目前杂交水稻在非洲16个国家取得试种成功,约占非洲国家的1/3。

杂交水稻在非洲的产量不断提高并实现商业化。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项目,推广面积为1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比当地优良品种增产3.5吨,示范基地最高产量达10.41吨/公顷,大田种植的杂交水稻平均产量达到6吨/公顷以上,深受当地政府与人民欢迎。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已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覆盖,马达加斯加成为非洲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了杂交水稻商业化的国家。

与非洲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举办了湖南与非洲农业发展论坛和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湖南与非洲农业合作国际会议。在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湖南省政府与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签署了农业合作备忘录。

目前,湖南在非洲成立了3个主要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袁氏种业与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肯尼亚成立国家水稻技术中心,隆平高科在利比里亚建立了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自2018年以来,隆平高科累计为非洲50多个国家培训了农业技术人员。

湖南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先后在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国家认定3家省级境外农业产业园。 (胡盼盼 整理)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一审:罗江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