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南与非洲,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
日期:2024-07-23 10:0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娴 杨斯涵 段涵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杨斯涵 段涵敏

在肯尼亚的海岸,渔船满载而归,捕捞到的野生鳀鱼将被送往湘企在当地开设的食品厂进行加工,然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消费者手中的美味零食。

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街头,上百辆“湖南造”纯电动公交大巴载客运营,跑出一道“绿色”风景线。

湖南与非洲,相隔万里,却挡不住双向奔赴的热情与脚步。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湘非经贸往来持续升温,人文、医疗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务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打开窗口,湘非经贸合作装上“加速器”

7月18日,400枝来自肯尼亚的新鲜玫瑰乘机抵达长沙黄花机场。当天,这批鲜花以转口贸易方式,经长沙黄花综保区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这是全国首例非洲鲜花转口贸易。

非洲鲜花品种多、花期长,在中国有市场。而长沙对非洲有航线优势,仅需13个小时,肯尼亚鲜花就能依托日益频繁的中肯直飞航线从内罗毕“速达”长沙。今年5月,湖南玺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肯尼亚多家农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鲜花进口量。

当天上午,这批鲜花通过长沙黄花机场海关的“绿色通道”,从进口申报到完成出口报关放行,用时不到2个小时。“我们从非洲农场直采的鲜花,过去一直采取一般贸易的形式内销全国。这次大胆尝试转口贸易,希望将更多的非洲鲜花销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速企业对非业务的拓展。”湖南玺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梓楠介绍。

如果说,一千多年前,载有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的“黑石号”,留下湘非往来最早的痕迹。今时今日,跨越山海,湘非经贸开启合作新篇章。

2019年,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长沙。这一盛会现已举办三届,各方签约合作项目336个、金额533亿美元,成为我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新窗口。

2020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自贸试验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

两大国家级对非经贸合作平台,为湘非经贸合作装上“加速器”。

肯尼亚当地时间5月9日,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非洲投资贸易促进合作交流会在内罗毕举行。会上,肯中经贸孵化园二期项目、坦桑尼亚农业合作项目等10组企业进行贸易签约。

广袤非洲大地上,湖南的杂交水稻、蔬菜种子在田野上落地生根,“湘字号”建筑企业、工程机械产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展身手。敢闯敢干的湖南人,在非洲开办电商、建起工厂,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机遇。

万里之外,新的中非合作故事在精彩上演。6月13日,非洲经贸总部大厦在长沙启动使用,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集办公、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短短时间里,30余家对非经贸合作企业和商协会组织入驻项目一期。入驻企业中国通讯多媒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耀元充满信心地说,中非经贸合作有巨大潜力和无限生机,集团未来三年对非贸易预计不低于20亿元。

人才培育,为非洲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合作成为中非合作的亮点之一。

充分发挥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等一流学科优势,以合作研发项目、国家级科研平台、创新引智基地为载体,为赞比亚、刚果(金)、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培养本土高级专业人才……今年5月,中南大学入选50所“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也同时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将为当地支柱性产业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2017年,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乔治来到中国,在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专业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越钻越深。他告诉记者,喀麦隆农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市场渠道不畅通,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他梦想能够把中国小型农机推广到喀麦隆,“我要做中国和喀麦隆农机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的实践者”。

为助力非洲培养更多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在布基纳法索建设鲁班工坊,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建设鲁班工坊,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均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鲁班工坊运营项目。

中南大学和刚果(金)外交学院共同举办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湘潭大学和乌干达共同举办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和利比里亚共同举办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和加纳共同举办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生命守护,架起一座座友谊桥梁

当地时间7月3日中午,中国(湖南)第25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妇科副主任医师李虎成接诊一位“停经腹痛伴阴道流血”的女性患者,迅速识别出患者患有宫外孕伴大出血。经援塞医疗队多学科联合,仅40分钟实施成功救治。

自1973年向塞拉利昂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湖南援非医疗卫生合作已经走过51年。湖南迄今累计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韦派出医疗队员57批709人次,救治患者约1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万余台。

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多项“第一”,填补了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援外医疗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2020年12月8日,中塞两国卫生部门签署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意向书,确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中塞友好医院建立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双方通过经验分享、远程会诊、学习交流、人才培养、派遣抗疫专家等形式开展合作。湖南省人民医院与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推动对口医院共建呼吸与危重症1个重点专科和远程医学、技能培训2个平台。

中国医疗队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他们获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