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女孩子真不错,吃得苦,守纪律,有方法,孩子们很喜欢”,高椅乡学校兰美华老师由衷地赞叹。兰老师口中所说的这些女孩子就是来自湖南女子学院的“情系会同,与礼同行”暑期三下乡队伍。
这支队伍由35名学生组成,没有一个男学生,清一色的娘子军。这样规模的单一性别的三下乡队伍,放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也正是这样一支特别的队伍,已经连续3年获得团中央授予的“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作为校级队伍,她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哪里最贫困就去哪里。前三年,她们作为学校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对接的帮扶贫困村双牌县卿家巷村开展了3年的暑期支教活动。在卿家巷村脱贫后,她们又紧随学校扶贫队的步伐,来到了更为贫困的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
在来之前的一个月,她们就和当地学校取得了联系,在当地学校宣传发动后,全校180多名学生,有142名学生报名参加暑期的教学活动。这个数字,大大超出了同学们的预计。面对贫困地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期盼和渴望,同学们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姑娘们完善了整个活动的方案并且对所开展活动和所授课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7月15日,三下乡队伍在颠簸了12个小时后,从长沙来到了高椅乡学校。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恶劣的环境仍然超出了她们的预想。高椅乡,坐落在雪峰山脉腹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85%的村民都是侗族人。每天上午11点后就没有外出的班车;乡里至今没有集市,仍然保留着5天一赶集的传统,每5天才会有肉禽食品供应;乡民们没有人烧液化气,家家户户仍每天烧柴做饭。住宿条件异常简陋,每间宿舍里只有一盏电灯,没有风扇,也没有电源插座;学校因为地势和高温原因的经常缺水断电……面对恶劣的环境,这支“娘子军”队伍丝毫没有畏惧退缩。她们秉承“懿德睿智 笃行臻美”的校训,发扬“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四自”精神,自己准备生活物资,用简单的工具把宿舍、教室卫生打扫干净,没有自来水就徒步去远处提水,自己动手烹饪一日三餐,从清早的买蔬菜、砍柴生火、准备材料到傍晚的收拾厨房、食堂,所有队员分工明确,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学生们的到来,吸引了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和孩子,他们早就在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报名的当天,原本清净的学校如同节日般热闹。作为一个80%为留守儿童的乡村,孩子们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来报名。也有少量是由爸爸妈妈带来的,“孩子真的需要这些,我放弃了暑期外出打工,陪孩子在这里进行兴趣班的学习”,一位家长如是说。还有好几个孩子由于住得比较偏远,妈妈们便在附近租了农家的房子陪读。当城里的孩子在超负荷消费知识的时候,一份十多天的培训对于大山深处的人们而言却是弥足珍贵。巍巍大山,阻挡不了家长、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
而学生们的努力也没有让家长们失望。在来之前,校团委就给她们定下了目标:将城里的暑期兴趣班免费搬到贫困地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35名从全校挑选出来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精心准备了礼仪、小主持、计算机、英语、手工、舞蹈、音乐和体育等八门课程。在一个小小的学校里,她们采用了大学里选修课的模式,允许孩子们依照个人兴趣爱好和空闲情况,自由地选择课程。所有课程采用小班授课制,每堂课都配有一名主讲和两名助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被顾及到,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她们根据山村孩子的特点,来之前就进行了精挑细选和多轮试讲和磨课。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每次上完课后,小老师们还会留出半个小时,跟班上的学生谈心聊天,有意识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心理辅导。每个班都建立了微信群,老师们课后都会及时地把学生们学习照片或视频上传到微信群上,让家里的爷爷奶奶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能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和收获。
十多天的教学,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些大姐姐。孩子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像一群小鸟一样在校园内叽叽喳喳;很晚都不愿意回家,围着小老师们谈天说地,问这问那。女大学生出色的工作也赢得了乡村干部群众的钦佩和尊重。在村里,只要说起“女子学院支教队”,村民们都肃然起敬,交口称赞。有些学生家长觉得无以为报,把自家摘的茄子、豆角委托孩子们送给老师。虽然支教队每次都给钱,但学生家长那份浓浓的情意却让她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十多天过去,每个女孩子都晒黑了不少,每个女孩子都不同程度地热出了痱子,但所有队员都精神抖擞,激情满满。队长孟可心表示:“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发现孩子们特别可爱,而且很有礼貌,我们给他们带去温暖和知识,相信这会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应尽的职责”。(刘是今 路瑶 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