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6日讯
微档案
周慧君,女,1980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 2014年9月获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多次受到东安县委县政府的嘉奖,荣获“三等功”。2019年秋季调入树德中学担任七年级1916班班主任。
故事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会对每一个孩子一样的好。”
“当你生病时,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你难受,老师会更难受。”
“不可以打架,因为你容易受伤。”
“你长得很漂亮了,不用过分修饰,自信的女孩最美丽。”
……
点滴叮咛,千万嘱咐,都是周慧君在学生耳旁的暖句。课堂上严肃的她,在日常的相处中,却像慈母一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热忱
19岁时,怀着对教书育人的憧憬和向往,周慧君踏上了从教之路。她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会跟当班主任紧密结合,而且一当就离不开了。“周慧君总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出现,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哺育着孩子们的心灵。”树德中学的党支部书记黄亮明说。
“当班主任,不辛苦,很幸福。”周慧君说的很恳切,一点也不忸怩。正在实习的陈倪老师在1916班历史课下课后打趣地询问周老师,班主任是不是很辛苦?也有人感到费解,周老师这么年轻就获得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是不是有什么捷径?这还得从她的班主任工作说起,从教至今一直在担任班主任,不管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上,还是在教研教改方面,她从未走捷径,埋头苦干是她的身影,任劳任怨是她的成绩。利用工作之余她会认真写好心得体会,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有《浅谈学生强迫症》《加强学法指导增强自学能力》等等。以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参考和借鉴。
温润
周老师的摘抄本上有一句话,《礼记·聘义》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下面是她的反思,用传统文化结合当今师德师风可以理解为: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包容之襟,中正之态。这样在遇到一些反复的问题就不会陷入鲁莽、急躁、功利之中,就能够从全面、客观、辩证、长远的角度对待学生不尽相同的个体差异和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迷茫。
树德中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学生来自农村,全校有70%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养分,更需要心灵的慰藉。作为班主任,周慧君在授课之余也要留意孩子们脆弱敏感的心理状态。
她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从生活上给予他们亲人的关心,从情感上给予他们关爱。开学时就牢记每个学生的档案,当有学生过生日时就跟他们一起过生日,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集体中享有共性。每逢过节的时候还请一些“留守”学生到家里吃饭,让他们感受到曾经缺少的那份亲情和温暖。对困难学生鼓励全班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给特殊的同学多一些心灵上的抚慰,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最终完成学业。如1916班的陈明明(化名)同学偶发疾病,因为农村家庭真是承担不住这样的经济压力,周慧君立刻向学校提出申请,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从社会各界的募捐活动筹得善款,缓解了燃眉之急。还有1916班的夏婷婷(化名)同学,身世很可怜,母亲生下她就离她而去,父亲为养活家人被迫外出打工,将她寄养在外婆家(家里就三口人)外婆已过六旬无力赚钱改善家里的生活,只能靠父亲一人那微薄的收入,周老师第一次到她家家访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座仅有20平米的泥墙小屋,厨房的另一侧倒塌过,用木板栅栏围着,晴天,太阳可以直射到室内;雨天,雨水可以直接飘进屋。因为缺失母爱,她的生活一塌糊涂,记得下雨的天气时还常穿水淋湿的鞋,同学们悄悄告诉周老师后,老师当即私底下送了她一双新鞋,她含着眼泪用嘶哑的声音连续的说着“谢谢”的那一瞬间,周老师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这条路上任重道远,已做的和能做的真的远远不够。
用心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正如周老师学习笔记上的话:教学工作的全部乐趣,教师存在的最大意义以及教学的真谛,集中体现在“度”“悟”二字上。再观“度”“悟”的前提是“用心”。如果说班级的管理她还有什么秘诀,那就是能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个教育良机,找到一个个育人切入点,而后施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最终聚沙成塔,产生蝶变。
周慧君的同事说:“在学生心目中,周老师就是一个万应油:降温没穿够衣服,周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学生披;皮肤过敏了,周老师忙前忙后比亲妈都焦急;受委屈了,周老师秒变知心姐姐,倾听与开导全套做足……“温润的性情本色,让周老师对学生的处境感同身受引发共情,娓娓道来的故事是悲天悯人而非“躲进小楼”。在她身上笔者看到了独特融合的个性气质,让学生愿意走近、悦纳。
离开1916班教室,除了摆放整齐的座位,教室后面的白墙上有序地贴满了各种教育主题的手抄报,卫生工具一丝不苟地码放在角落,简易的落地书架上还有周老师从家里带来的书,窗边的绿植盎然翠绿着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