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乐 胡宇芬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装配式建筑挑战传统建造的雄心越来越大。只是,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新建建筑市场需求收缩,挑战难度增加不小。
作为全国绿色建造试点唯一省份,湖南正积极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智能化转型,处于全国前列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被寄予厚望。
房地产市场整体承压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如何从市场中拿到更多“蛋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强化协同?从传统建筑行业转型而来的企业,又该如何把握机遇?
政策开路 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超六成
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14-18栋学生宿舍和第四教学楼外观简洁美观。你可能不知道,它们其实是装配式建筑。
(9月8日,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的装配式建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不仅总工期缩短四个月,而且现场减少作业人员约30%,综合成本每平方米降低了约100元。”工程总承包方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新乐给记者算账。
如此高效绿色是如何实现的?答案来自工厂生产实践:车间里预先生产墙板、楼梯等构件,拖到建房现场直接组装,垃圾、扬尘、刺耳噪声也大大减少。
湖南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起步较早。2014年,湖南将装配式建筑列为重点扶持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由此催生了一批敢于尝新的企业。2021年,湖南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建造试点省份。此后,湖南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扶持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加速发展。
装配式建筑对传统建造的挑战,犹如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挑战,推广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既要改变用户的思维惯性,又要给新技术发展完善的时间,政策的呵护至关重要。
湖南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发力。一方面,明确要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等采用装配式或其他绿色建造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信贷、公积金等政策予以支持。
今年,湖南政策支持进一步升级,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对扩大应用场景、“一企一策”支持、加强首发奖励、推动出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得益于这些年我省政策的持续引路,装配式建筑项目明显增多。
在长沙湘江新区文轩路,传统人行道与装配式一体化人行道相邻铺设,外观截然不同。“这些约4米宽的大块构件,集成人行道、树池、盲道等功能,可通过4个吊装螺钉完成安装和整体更换。”研发生产并施工的湖南东方红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部副部长濮玺告诉记者,这种人行道目前已在许龙路和文轩路部分路段试点使用。此外,在道路北侧人行道下设电力隧道,也采用了装配式结构。
(9月8日,湖南湘江新区文轩路示范项目,马路上安装的装配式人行道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还有的企业将市场瞄准海外,产值增速喜人。“今年上半年,海外合同额达1700万元,同比增长466.67%。”中湘智能建造金鳞甲公司副总经理谭刚龙告诉记者,下一步要进行产线智能化升级,打造“黑灯工厂”,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开拓国际市场。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省装配式建筑完成产值1940.8亿元,同比增长97.6%。同期,全省城镇新开工房屋装配式建筑面积1167万平方米,占全省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64.2%,较去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
积极破题 增强产业链适配
推广装配式建筑,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统筹整合者。在调研中,多家企业谈到了相同的感受: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分散,企业间协作主要靠具体合同维系,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不同的项目,有差异、标准不统一,难以像汽车、手机那样大规模生产,成本优势不明显。
如何破解产业链“弱连接”难题?湖南的思路是从“弱连接”中锻造“强链条”,从最容易推进的标准化场景切入,逐个突破。
对此,湖南创新推出装配式建筑“六个一”分类推进模式,选择高校宿舍、绿色农房、市政设施等六类建筑类型,分别建立技术体系、标准图集和专属审批流程,同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
湖师大桃花坪校区学生公寓项目,便是我省高校中首个采用“六个一”模式并实现全过程标准化建设的项目。“通过采用省级标准图集,我们将构件类型从565个降至184个,平均标准化率84.6%,预制柱、预制楼梯、预制电梯井、预制沉箱等实现100%标准化率。”该项目设计负责人、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一院院长肖经龙介绍。
(9月8日,湖南师范大学桃花坪校区的装配式建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目前,“六个一”模式正在全省多地推广。
湘江新区在智能网联、大学科学城、高铁西站、中联智慧城4个片区推广应用装配式市政产品;中建五局推出工厂化集成模块体系,推动“旧改好房子”;装配式绿色农房也取得显著进展,去年全省建成超1000套绿色农房,今年省级试点地区增至6个,全省装配式绿色农房企业增加到21家……
“标准化解决了技术问题,要真正强链,还要在组织方式上创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底,湖南认定了首批10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龙头企业,涵盖设计、生产、施工等领域,通过“揭榜挂帅”,支持企业按类型组建“产、学、研”产业联盟。
比如合力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天悦装配式保障房被列入全省首批智能建造项目清单,项目总承包单位湖南琨基联合三一筑工、省建科院成立保障性住房产业联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师大桃花坪校区项目还创新采用了EMPC模式。肖经龙解释说,“就是在传统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基础上增加生产环节(M),形成全流程一体化管理模式,能解决工程建设主体各自为政、流程脱节的问题。”据了解,配套的招标评标办法正在制定中,有望在全省推广。
从“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从“非标定制”到“模数协同”,湖南正在探索一条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标准为支撑、产业联盟为载体、EMPC模式为突破口的产业链发展新路。
跨界融合 重新定义赛道
9月8日,记者在东方红建设集团长沙产业园的工厂车间看到,随着模台匀速流转,大量预制构件在流水线上自动生成。这是该集团拓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转型之举。
这番景象,折射了湖南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一个现实:全省现有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企业1000余家,多数是从传统建筑企业转型过来的。
但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9月8日,长沙市岳麓区,湖南东方红长沙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我们最头疼的还是‘人’的问题。”一位项目经理坦言,“懂装配式建筑的管理人才太稀缺了,构件拼接这些技术环节对工人要求也很高。”
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湖南多措并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深度融合;将装配式建筑纳入施工现场人员培训和职称评价体系。”此外,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东方红吊装事业部部长殷翠平,在全国首届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冠军。
调研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积极信号。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冲击最小的设计环节,也在尝试跨界融合。
省建筑设计院针对行业痛点,研发“TSI高性能叠合楼板”,荣获2023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我们采用‘夹心集成’模式,类似于三明治,集结构、保温、隔声于一体,已应用于湖师大桃花坪校区等十余个项目。”湖南壹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捷超自豪地介绍。
随着智能建造的推进,从装配式建筑起家的企业,升级也是应有之义。
东方红建设集团的水平流转生产线,来自三一筑工。
(9月8日,长沙经开区梨江—榔梨片区工业厂房建设工地,三一筑工提供的空腔预制柱正应用在建筑上。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公司从提供预制构件生产线起步,2019年起转向核心结构技术研发,攻关建筑主体受力中的‘竖向构件’等难题,现在迈向提供智能建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三一筑工华中大区副总经理邢智远告诉记者,正在建设的长沙经开区61亩工业厂房项目中,就全面应用了自主研发的SPCS智能建造系统,能整体降低成本约495万元,缩短工期超2个月,并达到A级装配式建筑标准。
眼下,湖南谋划推广EMPC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让市场主动选择装配式建筑的步伐。未来,随着“黑灯工厂”、机器人普及等智能场景不断落地,湖南将在跨界与融合中,开拓装配式建筑产业新的天地。
湖南推动装配式建筑“工效更高、品质更优、成本更低”
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作专班办公室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4000亿元产值目标,有力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倍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7月,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产值突破1940.8亿元,同比增长97.6%,完成全年目标的48.5%,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这一突破性进展源于湖南独创的政策链、创新链、场景链三链融合机制与“六个一”分类推进模式的协同发力。在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湖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探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径。省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动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落地。
在产业链建设方面,湖南着力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技术体系成熟可靠,具备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标准化建造能力的企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发挥其对产业链的带动力。同时,加快培育新专业领军企业,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领域转型升级一批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培育一批数字赋能和装备制造企业,在机电设备、高性能门窗、集成地板墙板吊顶、整体性厨卫、智慧家居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集成产品供应商。在政策支持方面,继续推动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政策的落地见效,加强财税政策、容积率核算优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持续给予发展动能。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