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8日讯(通讯员 宋慧娟 盛勇)近日,根据某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所幸均为轻症。
作为常年与健康科普打交道的“老江湖”,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伙讲清这病的来龙去脉,更要把实实在在的预防措施讲透,让大家护好自己和家人。
一、先搞懂:这病到底什么来头?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帮凶”是我们俗称“花蚊子”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些蚊子白天就敢“开工”,尤其偏爱在干净的积水里产卵,像阳台的闲置花盆、路边的旧轮胎、空调外机托盘,都是它们的“育儿基地”。
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被感染,没得过的人对它可没有免疫力。
二、中招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潜伏1-12天(通常3-7天),随后发起“攻击”:
1.高烧突袭:体温骤升至39℃以上,甚至突破40℃,部分人退烧后还会再次发热(医学上叫“双峰热”),但整体发热时间相对较短。
2.关节剧痛:疼痛会“游走”,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最易受累,其中手腕一按就疼是典型表现,严重时连端杯子都费劲。
3.皮疹登场:发病2-5天后,80%的人会在躯干、四肢、手掌、脚底或面部出现红疹,有的是斑疹,有的是丘疹,部分人还会觉得痒。
4.其他不适: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没胃口等,也可能出现眼睛发红、肌肉酸痛、浑身乏力等症状。
三、和登革热怎么分清?
两者都是伊蚊传播的“夏日病”,初期都有高烧、头疼、肌肉疼,但区别很明显: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发热期相对较短;而登革热可能伴随更明显的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
打个比方,若登革热是“全身被打了一顿”,基孔肯雅热就是“关节被反复拧转”,痛感更具针对性。
四、核心关键:预防措施要做细做全
目前既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所以“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是唯一“护身符”,分三大场景落实:
1.居家防护:筑牢“第一道防线”
门窗加装纱门、纱窗,破损后及时修补,不让蚊子“乘虚而入”。 睡前检查蚊帐是否挂好,尤其注意边角是否掖牢,给孩子和老人打造“无蚊睡眠区”。
定期用蚊香(选择正规厂家产品,保持通风)、电蚊液、灭蚊拍杀灭成蚊,角落缝隙用吸尘器清理,减少蚊虫藏匿处。
每周彻底清扫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区域,清除瓷砖缝、地漏周边的积水和污垢。
2.户外防护:避开“蚊虫活跃期”
伊蚊在清晨(日出前后1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最活跃,这段时间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出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蚊子对深色更敏感),袖口、裤脚扎紧。
裸露皮肤(如手背、脖子、脚踝)提前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注意按照说明书补涂(通常4-6小时一次)。
避免在树荫下、草丛边、积水潭附近久坐或玩耍,这些地方是蚊子的“聚餐点”;户外活动时随身携带小型灭蚊拍或驱蚊喷雾。外出归来后及时洗澡,更换衣物,减少携带蚊虫入室的可能。
3.环境清理:斩断“蚊虫孳生链”
清积水:翻盆倒罐(如闲置的花盆、水桶、轮胎、饮料瓶),将积水彻底倒掉并倒扣放置;填平庭院内的树洞、竹洞、低洼处,避免雨水积存。
管绿植:水培植物(富贵竹、绿萝等)每周彻底换一次水,同时用软毛刷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的黏液,避免形成“微型孳生地”。
控储水:家用储水缸、蓄水池必须加盖密封,使用时先舀出上层水;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每天清空一次,并用干布擦干。
理垃圾:垃圾桶加盖,袋装垃圾及时清理,不露天堆放;废旧轮胎钻孔排水,或存放于室内干燥处。
五、出现症状别硬扛,及时就医是关键
若出现高烧(39℃以上)、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疫情地区,或明确被“花蚊子”叮咬过,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暴露史。
目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烧时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退烧,关节痛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止痛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同时多喝水、多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夏日蚊虫多,防蚊不仅是为了躲开“红包痒”,更是阻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的“关键一招”。把这些措施落实到日常,既能护好自己,也能为社区防疫出份力——毕竟,再狡猾的病毒,也敌不过咱们的细心和坚持!
责编:肖晴岚
一审:肖晴岚
二审:蒋宇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