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贺泽雄
“注意观察颜色变化,记录精确数据。”2024年某一天下午第三节课,新化一中化学实验室里,刘让君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这样严谨而细致的教学场景,已经持续了30年。从教三十载,刘老师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坚持深耕于教育一线。
在化学的教学生涯中,刘老师始终坚持专业严谨的教学态度,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化学知识与育人理念有机结合。他注重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刘老师课堂“精、实、活”。他善于将抽象的化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在讲授“原电池”容时,他用水果电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则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响因素。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五年来,他任教的班级化学平均分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同类型班级第一名。
作为班主任,刘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会利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对于优秀学生,则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竞赛,拓宽视野。他重视学生班干部在班级里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治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带班成为勤奋好学、文明守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刘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爱护。任职774班时,他曾注意到班上一个成绩中游的男生小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作业也开始马虎应付。他没有立即批评,而是找了个课后时间,以探讨化学题为由把学生留了下来。在敞开心扉的畅谈后他了解到小戴因为最近考试的失利和高考的临近十分焦虑,经常会想象高考发挥失常考不上大学。第二天,刘老师带来一本自己大学时的实验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失败的实验数据。“你看,我当年做这个电解实验失败了7次,”他指着其中一页说,“但每次失败都让我离成功更近一步。”随后每周放学后,他都留出半小时专门辅导这个学生,教他如何分析错题、制定学习计划,舒缓学生的情绪。最终高考放榜时,小戴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绩,他红着眼眶说:“老师,您让我明白,人生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系列需要耐心的实验,有很多的容错机会。”这样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学生们把他当作自己的“爸爸”,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刘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好“爸爸”,而且是青年教师的好导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刘老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他指导青年教师肖集中老师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并获得一等奖,2024年下期与新教师肖晶师徒结对,悉心指导教学。作为学科骨干,他参与编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轮复习资料,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师生。肖老师打趣道:“刘老师就像二氧化锰,走到哪儿都能‘催化’出教学热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老师从不故步自封,从教三十年,他仍然坚持学习提升,每年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包括新课程改革研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2023年,他参与娄底市姚毅化学名师工作室的送教下乡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乡村学校。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事业。”刘老师常这样说。30年来,他用自己的专业和热忱,接纳并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传道、授业、解惑、施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责编:肖晴岚
一审:肖晴岚
二审:蒋宇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