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吴金滔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深藏于湘西大地的苗绣,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新生。7月3日至7月8日,湖南理工学院“绣韵遗风”实践团队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开展了一场以苗绣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探寻这指尖上的艺术如何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苗绣初印象:针尖上的千年华彩
踏入十八洞村,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古朴的苗寨里,身着盛装的苗族妇女随处可见,她们低首凝神,指尖捻着五彩丝线,在布帛上翻飞游走,针起针落间,花鸟虫鱼、古老图腾便栩栩如生地绽放开来。
团队走进一家苗绣工坊,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竹编圆盘上,多把团扇如花般展开,洁白的扇面上,蓝白相间的花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自然流淌,细腻灵动。一位绣娘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着每一幅作品的图案寓意,这些图案或取材于山间的花鸟虫鱼,或源于古老的传说故事,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与绣娘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苗绣技艺的精湛与复杂。从选线、配色到针法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绣娘们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技艺。一位绣娘笑着说:“我们苗家的姑娘,从小就跟着长辈学绣花,这一针一线里,都是我们的心血和情感。”
(基地绣娘接受采访)
产业探秘:指尖技艺变致富“金钥匙”
为了深入了解苗绣在十八洞村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践团队来到了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在这里,团队成员见到了现任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理事长,她向大家介绍了苗绣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曾经,十八洞村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为生,收入微薄。随着苗绣产业的兴起,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将分散的绣娘组织起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与市场对接,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苗族特色的苗绣产品,如服饰、饰品、家居用品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基地的展示厅里,团队成员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苗绣产品,它们不仅工艺精美,而且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些产品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十八洞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创新融合: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苗绣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的智慧。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合作社深谙“老树发新枝”之道。
“既要留住老底子,也要跟上新时代。”团队成员采访了基地内的杨绣娘,她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将传统的苗绣针法与现代的图案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尚感和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我们在保留苗绣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比如流行的色彩搭配和简约的图案设计,让苗绣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杨绣娘说。
(当地居民线下销售状况)
拥抱互联网是另一把“金钥匙”。合作社积极搭建线上平台,通过电商直播、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深藏大山的苗绣飞入千家万户,不仅拓宽了销路,更大大提升了十八洞苗绣的品牌知名度。
精神传承:十八洞村的文化瑰宝
苗绣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收益。在苗寨深处,团队成员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年轻的苗族姑娘正围坐在长辈身边,一针一线地学习着古老的针法。她们专注的眼神和灵巧的指尖,让人看到了文化根脉延续的希望。
“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十八洞村人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针一线地绣进了产业发展里。这种主动作为、奋发图强的劲头,深深感染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
青春寄语:接力绣好振兴图
短短几天的实践结束了,但苗绣的绚丽色彩和十八洞村的奋斗精神,已深深印刻在队员们心中。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里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带回校园,化作学习的动力。
苗绣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流淌在指尖的智慧。团队成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未来,我们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思考如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市场营销更好结合,为苗绣等非遗的创新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用知识和行动, 绣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编:肖晴岚
一审:肖晴岚
二审:蒋宇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