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攀)石柱桥头镇,万物欣欣向荣。近70家企业在这里“开疆拓土”,昔日飞出的“金凤凰”纷纷往回飞,有知识有想法的“90后”“00后”回家带领乡亲致富,过去的撂荒地变“花果山”……
4月,好消息接二连踵,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100个首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陶然居瓦屋小镇入选。

这座曾经的“空心村”,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仅用两年时间便蜕变为全国首批“万企兴万村”优秀案例,其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既是一场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更是政府、企业、村民的共同奔赴。
开疆拓土
以情招商引企业
推进乡村振兴,企业能有多大作为?近70家民营企业扎根桥头带来乡村启示。
驱车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出发,约三十分钟即可到达石柱桥头镇。群山环抱下,土家吊脚楼与智慧民宿相映成趣,前来写生、采风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巴车的尾灯连成线……

人到桥头自然“值”,2021年,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桥头镇乡村振兴工作队来到这里,彼时,以种养产业为主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占全镇产业的90%,链条不全、竞争力不强,7个村集体经济平均不足5万元。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由帮扶集团牵线搭桥,当地政府登门拜访陶然居集团、天籁教育集团等龙头企业,用真情实意打动他们参与桥头乡村振兴。
“为了让企业留下来,我们成立了企业专班,只要需求,我们随叫随到,提供24小时保姆式服务。”桥头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尤其,当地建立联系服务企业负面清单和投诉举报处罚机制,对违规插手企业正常经营的镇村干部,依纪依规从严从重处罚;政府从区域公共品牌运营、区域性重大活动组织等方面助力企业,绝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通过企业互助、感知预警、行业体检等抗风险维度,把在桥企业的活力激发了。
政府用真诚换来企业的信任,也换来头部企业扎根桥头镇开疆拓土的决心。
陶然居风情土家小寨37天建成、陶然半山民宿40天建成、数字乡村太空舱智慧酒店50天建成,万缸豆瓣非遗基地、300亩莼菜基地、3500亩辣椒基地“破土而出”,桥头镇及周边的土特产通过陶然居数字科技5G快餐食品工厂走向了千家万户……
在桥头镇,如今近70家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各个行业落地开花,涵盖了农业观光、餐饮民宿、电商文创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新增了500余个就业岗位,还有效地带动了1200余户农户增收。
抱团兴链
差异发展兴产业
头部企业来了,更多企业有了动力和信心。
在桥头镇瓦屋村,再别康桥民宿老板刘晓波对此感触颇多。走进再别康桥的院子,艺术浸染民居,门前的枣树摇曳挺拔,低矮的墙、咯吱作响的木板楼,院子里的一切让人憧憬向往。

为盘活资源,桥头镇政府舍得下真功夫,在乡村的规划、设计、招商、投资、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让企业参与进来,不再由政府单方面拍板定调。
“企业想要怎样的配套,不光是水电气这些基本所需,还有围绕产业怎样有效利用帮扶资金,怎样设计、怎样修建、如何运营。”刘晓波表示,再别康桥院子正是在政府如此舍得“放权”的基调下修建起来的,它符合人们向往的生活,也让消费者愿意为这里的艺术气息买单。
无独有偶,在长沙村,由重庆沐星文旅有限公司倾力打造山与湖度假营地也被桥头的真诚打动,自去年6月开业,仅用4个月就实现400万营业收入。“项目的落地带来了人气和流量,目前周边已经有10几家当地人开启了民宿等相关产业。”重庆沐星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丹枫介绍,营地集山、水、林、田、湖于一体,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扎得下根稳得下心,大家抱团发展不搞恶性竞争。
乡村艺术写生。由天籁教育集团、县农旅集团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组建千年桥头文化艺术公司,携手川渝48所院校、重庆市青年美协等机构,打造艺术展览馆、实训中心、写生创作点位等丰富场景。
特色风情民宿。由重庆慕奕文旅等企业牵头,联手打造民宿组团26个院落,形成土家民俗、数字体验、户外野奢、森系疗养4大特色民宿群。
休闲旅游观光。由重庆美地文旅集团牵头,串联桥头特色文旅项目,共同宣传营销、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6条,加快打造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4A级景区,真正实现了在桥企业抱团发展、四大业态花团锦簇。
农特产品加工产业。23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8家电商企业,构建产加销全产业链,成功培育桥头坝、野鹤溪、田畈梨等品牌。
聚力造血
带动村民发家业
乡村振兴的根本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企业家带来了产业,还要让村民拥有创业、守业的能力,要带动更多群众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
对此,由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聚合驻乡工作队、重庆工商联餐饮商会、桥头镇瓦屋村三方力量,建立特色功能性党支部,并“一对一”对接农户发展产业,构建了“政府+商会+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机制。
在再别康桥民宿老院子,村民老徐的房子宅基地就在这里,随着民宿的建成投用,当地突然热闹起来,一群群艺术家在这里挥毫泼墨,民宿里还办起了学堂,开起了书吧,做起了手工坊,老徐表示,没想到荒废的房子竟然大受欢迎。
随着企业在当地兴起,大量的工作机会出现,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企业还出钱出力,帮助有创业优势的村民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业态。重庆市梁平区职业教育中心联合桥头镇政府还开办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学员们“闲时上课、忙时上班”,不断提升工作技能。

在瓦屋村,村民向建伟家的楼上是民宿,楼下是超市。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向建伟感慨万分:“在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的帮扶下,村里已有二十多户人家像我一样,从只会种地的庄稼人,变成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如今,面对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信心满满:“村子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转变,大家心中都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桥头镇新增本土市场经营主体56家,就地就近务工人员达1300人。
万企兴万村,盘活资源,桥头镇已经由“招商”进入“选商”,成为企业投资的新热土、乡村旅游的新地标。
数据显示,2024年,桥头镇共接待游客约17万人,写生人次达1.7万人。2022年至今,陆续到桥头镇调研、写生人次累计约3万人次,“千年桥头”变得人气十足、充满生机活力。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