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德国宝马展上,众多企业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亮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4月的慕尼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目光聚焦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行业巨头卡特彼勒的展台上,一台再制造版Cat C7.1发动机吸引众多客商驻足——它脱胎于废旧设备,经技术升级后性能可媲美新品。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三大展之一,宝马展历来是行业的风向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再制造产品亮相展会,昭示再制造已成为行业新趋势。
眼下,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超过900万台,存量市场催生千亿级再制造新蓝海。
2024年底,湖南率先出台《促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方案》,以“标准筑基、品牌突围”双轮驱动,明确了强化标准支撑、加快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共16项具体任务,为产业转型探路。
(铁建重工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锦绣号”下线。图源铁建重工。)
立标准,夺回市场信任
4月16日,在铁建重工盾构机再制造生产线上,一台约3层楼高的二手盾构机孕育“新生”。高压水枪冲过,刀盘上凝结的泥岩簌簌落下。工程师手持激光熔覆设备,将结构件表面经年累月的“伤痕”逐一修复。
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社军介绍,一台盾构机在一个工程服役完后,经过整体重新设计、再制造,又可焕然一新投入下一个工程建设。
近几年,铁建重工的旧机改造套数呈增长趋势,盾构机旧机改造数量目前达200多台。比如,2019年参与常德沅江隧道掘进工程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沅安号”,通过再制造,摇身一变成为土压平衡盾构机“锦绣号”,投入2022年的成都锦绣隧道建设。这个过程中,盾构机刀盘从11.75米扩展至12.79米,操作系统从泥水模式切换为土压模式,整体旧件利用率超过80%。
在一般人眼里,这就是“二手翻新”。而业界专家介绍,利用激光融覆、绿色清洗等先进技术,对二手工程机械设备进行修复和改造,其质量和特性不亚于新产品。而且,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的成本只有新产品的50%,还可节约能源60%,节省材料70%,减少污染物排放80%以上。
如何判定再制造产品性能是否达标?如何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
“推动工程机械再制造改革,湖南把标准建设放在首位。”湖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品质鉴定、检验检测、评估认定等方面,湖南率先出台地方标准,并联合海南省共同发布2项地方标准。同时,加快探索建立国际标准互认机制,目前已和国外5家机构签订标准互认协议,标准国际互认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因地制宜,规范再制造产品的检测、评估、认证等。比如,湘潭市政府和中国检测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中部国际机械园建设二手设备评估检测中心,布局核心部件检测实验室,面向全国开放二手设备评估、检测、认证等业务。慧盟重工联合100多家工程机械服务商,打造“机械连”系统,持续整合存量二手设备数据,让二手设备价值评估有据可依。
(湘潭中部国际机械园。)
树品牌,打开广阔市场
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新落成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明亮整洁。近日,湖南中罡慧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攀带着一批海外客户参观基地。经过一番详细了解,该客户表示在湖南做生意更放心了。
“湖南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品牌形象很加分,企业拓展业务十分受益。”刘攀告诉记者,去年他将一台1600吨重的二手起重机出口到国外,这是目前为止全国出口吨位最大的二手汽车起重机,公司因此声名大噪,今年营收预计可增加20%左右。
工程机械是湖南的王牌产业,产业规模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湖南工程机械再制造作为产业链的一环,自带天然的品牌优势。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扎根湖南,为再制造领域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走访中,湖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工程机械再制造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品牌突围。
在湘潭中部国际机园,再制造行业已初具规模,园区内集聚了70多家从事二手设备再制造及维修的企业。“坚持做精品制造,把好准入关口。”该园区负责人杨荣波介绍,入园企业要经过严格的背调,其中信誉是第一位,搞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一律拒之门外。尽管门槛较高,但慕名而来的企业仍不在少数。今年园区有望新增约30家企业,为历年最高。
瞄准市场需求,以特色产品塑造品牌核心竞争力。4月18日,记者在慧盟重工生产车间看到一台特别的设备——泵送搅拌一体车。该设备由二手搅拌车和泵车结合组成,兼具两种设备的功能,但占地面积更小,更省人工,主要销往海外市场。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公司爆款,每月单品销售达七八百万元。
慧盟重工董事长方展认为,老设备改造要直击行业痛点。比如随着国五、国六标准的实施,市场上大量国二、国三标准的存量设备,亟待通过技术改造使之达到排放标准来实现去库存。或者根据工程需要,提升老设备、单一设备的施工覆盖能力,提升产品价值空间。
针对再制造领域的共性技术难题,湖南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省正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创建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的再制造创新生态。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