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教育对口援疆20周年:栉风沐沙天山路
2018-07-11 16:09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李灿晖 肖中华 胡美玲 唐明 编辑:陈实

  

 援疆教师黄建群在高昌区第三小学学生眼中既是老师也是朋友,来自湘潭的老师们都能很快融入孩子们中间。

  援疆教师黄建群在高昌区第三小学学生眼中既是老师也是朋友,来自湘潭的老师们都能很快融入孩子们中间。

    2017年9月29日,湘潭市教育局与吐鲁番市高昌区教育局签署交流合作协议。

 2017年9月29日,湘潭市教育局与吐鲁番市高昌区教育局签署交流合作协议。

  湘潭在线7月1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灿晖 肖中华 胡美玲 通讯员 唐明)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这座曾见证过丝绸之路来往驼队叮当驼铃、拥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以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998年,美丽的高昌,开始迎来湘潭教育人援疆的身影。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年来,湘潭共派出8批对口援疆教育工作者,为高昌教育添砖加瓦,让古老的高昌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年,两地情,一家亲,民族团结,文化相融。

  一见钟情的牵手

  根据中央、省委统一部署,1998年,湘潭开始全面对口援疆,对象是吐鲁番市高昌区。这是“伟人故里”湘潭和“最美葡萄驿站”高昌一见钟情的牵手,也是湘潭教育系统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始。

  20年来,湘潭已向高昌区选派8批援疆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31名教育工作者远离家乡和亲人,战高温、御严寒、迎风沙,克服重重困难,为高昌教育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先后参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维修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全面完成城乡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在湘潭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湘潭市教育系统教育对口援疆工作持续加强。目前第8批对口援疆教育工作者已达10名。自2018年起,参与教育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持计划”、中组部援疆项目的湘潭教师更是将增加到39名;有23所高昌区学校与湘潭19所学校提出了结成“民族团结一家亲”姊妹校意愿;实现了教育援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校外实践“全覆盖”。

  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头戏,湘潭市委、市政府对教育援疆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市委副书记、市长谈文胜多次慰问返乡的援疆教育工作者,询问他们在高昌的工作、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勤奋努力,将“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湘潭精神融入到戈壁大漠最壮美的教育事业中去。

  去年9月底,受湘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委托,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利文一行赴高昌看望慰问援疆教育工作者,并与高昌区签署了《湘潭市教育局与吐鲁番市高昌区教育局交流合作方案(2017-2020年)》。

  20年来一见钟情的牵手,到此越牵越紧,越牵越有力。

  一往无前的赴约

  火焰山、坎儿井、葡萄沟,听上去挺美。但援疆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更多的是异地他乡的思乡之苦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高温、风沙考验。

  作为中国地势最低、气候最热的地方,高昌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年平均降水量仅16.4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故有“火洲”“风库”之称。在湘潭,一过35℃,市民就连呼“热死了”。但相比高昌,无异于小巫见大巫。高昌夏季极端高温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曾有过82.3℃的纪录。

  “沙漠中行走,没有那么容易,也没有那么惬意,更没有想象中的诗意。感觉更多的是行走的艰难,尤其上坡和下坡。今天中午简单吃过维吾尔族老乡准备的手抓饭、凉菜、馕饼,到达恰特卡勒乡公相村一片沙丘,顶着烈日,和维吾尔族老乡一道种植‘梭梭’这种沙漠植物。没多久,背上就有种火烧的感觉。”

  这是援疆干部、高昌区教育局副局长单卿今年3月31日所记笔记的一段。

  “三年援疆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最宝贵的财富。”说这话的是湘机中学校长康锦舟。2002年,时任市十六中副校长的康锦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地成为了湘潭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的一员。

  援疆女老师黄建群2016年进驻高昌,进疆一个月后,将宝贝儿子也接了过去。“儿子来后不到一个月,各种状况频出。先是水土不服,气候干燥,全身皮肤奇痒无比,手臂、大腿皮肤干得像蛤蟆皮一样。后来自己动手切菜,差点切下半个手指头。地震那晚紧紧抱着我惊醒几次,后来好些日子都不肯单睡。工作忙的时候,我不能接送,他就不得不来回六公里一个人上下学。晚上我若没有及时赶回,上小学三年级的他就得自己炒饭、煮面、洗漱、睡觉。”

  “妈妈,有时我又觉得挺幸运的,能有这样的机会在新疆待上两年,还能结识这么多的维吾尔族亲戚。”童年不同样,历练中成长,这是黄建群去年“六一”送给儿子的礼物。

  数学老师刘建阳怀着对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2014年8月来到了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小工作,2016年9月继续二次援疆。“四年前新疆对于我来说是神秘的,四年后新疆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很多至诚至真的朋友、同事,让我非常眷恋。”

  离开亲人、离开朋友,在遥远的边疆整天与烈日风沙打交道,为了边疆教育的发展,湘潭教育人像赴美丽的约会,一往无前,一棒接一棒在高昌火热的土地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神圣的诗篇。

  一往情深的交融

  在教育对口援疆过程中,除了选拔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入疆支教外,湘潭还推陈出新,邀请高昌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来潭跟班工作与学习。这种你来我往、一往情深的交流与融合,让教育援疆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效果更加明显,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2014年,由湘潭市人民政府投资100万元建设的高昌区三堡乡曼古布拉克村幼儿园落成开班。作为曼古布拉克村的学前教育主要基地,目前开设了3个班,有112名幼儿。

  2007年7月-2008月6月、2009年7月-2010年6月,湘潭市工贸中专开设了两期新疆班,分别招录吐鲁番学生37人、35人。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食宿,购置服装,负担回乡路费,两年共计投入约60万元。

  自2015年起,共计有47名吐鲁番市学生在湘潭四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随班就读,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食宿,全市每年投入近80万元。

  按照两地签订的协议,2017-2020年期间,韶山实验中学内初班按照每年每班40名学生的规模连续开办,拟安排高昌区120名学生在韶山完成初中阶段学历教育。

  2017年11月-12月,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三小学的4名骨干教师来到结对学校——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挂职交流学习。半个月的时间里,4名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备课、上课和评课,并参加学校和区内、市内的教研活动。这些来潭挂职锻炼的老师,将湘潭集团化办学、名师工作室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高昌,促进了当地城乡教育捆绑联盟式发展。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20年来,湘潭援疆教育工作者远离家乡,奔赴高昌,与当地居民手牵手、心连心,以实际行动和业绩,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交流、大稳定。他们用心浇灌的教育之花,同天山上的雪莲一样圣洁,一样迷人。

  民族团结 文化相融

  哗言

  茫茫戈壁滩,悠悠援疆情。20年来,在湘潭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湘潭教育工作者一拨接一拨远赴吐鲁番高昌区,战高温、御严寒、迎风沙,克服自然环境的挑战及思乡之苦,挥洒智慧与汗水,为当地教育的蓬勃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一份担当。对口援疆是中央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湘潭教育人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踊跃报名参加。有些拖儿带女一起入疆;有些援了两年之后主动提出接着再援两年,将边疆作为自已的第二故乡。这充分体现了湘潭教育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站位与责任担当,不愧是伟人故里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坚定的执行者与主力军。

  这是一种情怀。民族一家亲。湘潭派出的援疆教育工作者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真诚欢迎和悉心关照,好住的房子腾出来,好吃的东西端出来,将来自毛主席家乡的教育工作者视为自已的亲人。而来潭的高昌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也受到了亲人般的接待,与湘潭的老师同备课、同上课、同评课,与湘潭的学生随班同读,高昌师生在湘潭顿生宾至如归之感。

  这是一道风景。20年的教育援疆,让高昌区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语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城乡学校捆绑联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教育项目相继落地落实,湘潭20年教育援疆为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增添了教育现代化气息。高昌区群众交口称赞:“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靓的风景在校园”。在这道最美的风景中,有我们湘潭教育人辛勤的付出与感人的坚守。

  20年的风雨历程,湘潭援疆教育工作者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文化相融的壮丽诗篇。

  湘潭教育援疆推出8大举措

  根据《湘潭市教育局与吐鲁番市高昌区教育局交流合作方案(2017~2020年)》,湘潭市教育援疆推出8大举措。

  (一)选派援疆教师

  按照省、市要求于2018年9月前、2020年9月前,如期如质完成好第九批、第十批援疆教师的选拔、派遣工作。同时创新选派形式,根据工作需要、项目建设,可采取临时选派、长短期皆可的方式柔性援疆。

  (二)开展管理交流

  开展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市、县两级教育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局长、校长、科长等)互访交流学习活动,每年互派3-5名管理人员到对方单位进行1-2周的交流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切磋教学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三)实施教研互动

  每年拟组织湘潭市学科教研员、名师工作室成员、骨干教师5-10人前往吐鲁番市高昌区举办业务培训、赛课等教研交流活动。吐鲁番市高昌区可组织教研人员、教学骨干来湘潭市,通过跟班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展交流互动。

  (四)举办好内初班

  指导韶山市以韶山实验中学为基地办好内初班,在设施配备、课程设置、师资调配、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确保按照《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设课程,2017年如期开班。2017-2020年期间,韶山实验中学内初班拟按照每年每班40名学生的规模连续开办,内初班学生在韶山市完成初中阶段学历教育(三年内预计来潭学生120名左右)。

  (五)鼓励园校结对

  根据两地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时段和办学特色,鼓励通过校际之间签订协议、沟通互访结成对口学校(幼儿园),鼓励开展“湘吐友谊校”结对交流活动。

  结对学校、幼儿园之间通过互派管理人员,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加强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共享,举办教育教学主题竞赛、培训等形式,共同研究、推广有效的教研教学模式;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之间开展结对、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开展 “教师与教师结对”“学生与学生结对”,开展书信、网络等形式交流,进一步在青少年中加强“民族团结一家亲”教育。

  (六)支持委培就读

  进一步巩固吐鲁番高昌区高中学生随班就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按照每校每年5名学生的规模,支持湘潭市一中、湘钢一中、湘机中学、湘乡东山学校接受吐鲁番市高昌区委托,安排民族学生随班就读,使两地的学生能共享湘潭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七)开展研学旅行

  组织发动两地中小学生到吐鲁番地区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市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促进民族融合。

  (八)宣传交流成果

  积极向两地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教育交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利用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展示两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华声•经济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