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兴县发展特色小镇的调研和思考
2017-08-10 23:06   来源:华声在线经济网  作者: 雷湛 编辑:陈实
 华声在线8月10日讯(通讯员 雷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家和省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旅游小镇是以产业为基础,以特色文化、生活文化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亮点,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在永兴县谋划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对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转型升级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奇异、人文底蕴厚重。自然景观以山清、水秀、石奇、洞幽、寺妙著称,人文景观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见长,“中国银都”品牌更是旅游新亮点。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G107、S212纵横境内,耒水上游的便江四季通航。以稀贵金属加工利用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先后取得“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等国家级科技金字招牌3块,共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14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项,获市首届专利奖1项,获专利授权510多件,成为首批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在发展特色小镇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发展上,永兴县启动实施了一批特色产业区块,一些特色产业与山水资源、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结合紧密,融合性较强,基本已具备了特色小镇的培育潜力,目前适合着手创建的特色小镇共计5个。柏林银艺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 ,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便江丹霞地貌休闲度假小镇:以永兴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便江、注江自然风光带为依托,引进广东长鹿集团投资兴建的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该项目计划分三期开发建设。第一期预计投资110亿元,占地面积5万亩(其中旅游建设用地6500亩,水面11800亩,绿化配套用地31700亩),建设6个主题景区(农家乐主题景区、机动游乐主题景区、水世界主题景区、童话动物王国主题景区、花卉婚庆主题景区、军事主题景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年接待能力预计1000万人次;高亭司特色旅游小镇:以国家AAAA级景区和湖南“最美古村镇”板梁古村为核心,占地约3平方公里左右,留着连绵成片的湘南明清古民居建筑360多栋,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湘南民居古村;悦来温泉小镇:悦来温泉是国家级AAA及景区,是郴州第一个鸳鸯泉,温泉出水口温度55°,供水量达2000吨/天。而且周边的油菜花、稻花、桃花胜景浪漫,是郴州有名的婚纱摄影基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泥冰糖橙产业小镇:以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冰糖橙产业为主导,以涌水万亩冰糖橙基地为依托,按照“橙香黄泥、生态黄泥、人文黄泥、休闲黄泥”为定位,积极筹资1000万元打造了“永兴冰糖橙主题公园”。整个公园分为农业协调区、采摘体验区、山林休闲区、民俗文化区、教育科普区、种植示范区等10大主体功能区。

 

二、存在问题

 

(一)小镇创建谋划不足。一是概念理解存在偏差。目前各乡镇创建理念并没有真正从传统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项目模式中脱离出来,不注重基础产业的培育与整体资源的融合提升,使得个别小镇虽有“特色”之名,但实为“工业园区”。比如柏林银艺小镇,目前基本上以柏洞工业园为基础进行规划,缺乏对银艺旅游、休闲一体化规划,在产业布局、发展规划、资金投入上目标性不强。二是规划设计不够科学。部分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科技、文化领域的智囊高参,规划设计不具科学性和前瞻性,致使创建工作偏离了产业集聚和文化传承的主线。三是包装宣传展现不足。由于管理、规划等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等主客观原因,使小镇在众多竞争者中难以脱颖而出。且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上缺乏高度,在涉及各自利益时,抵触情绪严重,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上的“特而强”是特色小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当前,永兴县特色小镇的创建缺乏对产业功能的有效谋划,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效应难以形成。一是主导产业地位不突出。除柏林银艺小镇以“两区四园”建设为契机,通过全县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利用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外,其他各乡镇均未发挥好特色资源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定位不明晰、产业杂聚、特色不明。且柏林镇因主导产业基本上为金银冶炼企业,在遭遇上级环保督查、大宗商品行情不好等特殊情况时,极易出现大面积停产停业现象,难以在产业上形成稳定支撑。二是产业定位趋同化明显。如高亭司特色旅游小镇以板梁古村为切入点打造湘南民居旅游小镇,但与周边的北湖小埠古村、资兴流华等以湘南古村为卖点的旅游古村在建设模式、项目性质上基本雷同,仅仅突出的就是规模和完整度,相关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区位上都较其他古村相比也存在一定劣势。三是产业链条延伸过短。如柏林银艺小镇仅以白银冶炼、加工为主导产业,缺乏科研创新、销售推广等平台的有效支撑,缺少对白银商贸、白银文化、白银投融资等高附加值链条的开发。且冶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对旅游开发吸引度有限,下步需要在如何加强环保、突出生态上下功夫。

 

(三)资源要素制约严重。一是创建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永兴县尚未对特色小镇创建经费的划拨、使用形成统一规定,影响了规划宣传、招商引资、配套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部分项目投资方出于对前景、政策稳定性的担忧,大笔资金不敢贸然进驻,资金到位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停滞不前。二是财政政策缺乏保障。虽然永兴县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省财政三年内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但因县乡自身财力有限,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大,显然不足以提振经济放缓形势下的投资信心。而大部分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已经负债累累,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心无力。三是土地要素支持不够。从调研情况来看,永兴县现有的土地指标总量无法同时满足多个特色小镇的创建需求,且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也较广,难以到位。此外工业用地出让均价与周边地区相比也存在明显劣势。

 

(四)融合发展实现困难。特色小镇以实现产、城、人、景四者融合发展为最终目标,但永兴县相关创建工作过分侧重于项目建设与资本投入,产业、文化、旅游功能的均衡发展难以实现。一是缺少基础设施的全面配套。除长鹿湘情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由专业公司进行总体规划、建设开发,在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上正进行逐步完善外,其他几个小镇由于各种原因,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供给、市政交通、商业休闲等基础配套建设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小镇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县乡财力限制,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投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社区形态。二是缺失旅游业态的有机融合。虽然永兴县已有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多张旅游名片。但各乡镇在实际发展规划中,缺乏将当地特色资源作为发展支撑,工业旅游的谋划思路不足以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特色旅游产业链过短,附加值待发掘,消化能力不足。对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关注较少,小镇创建普遍无法实现与区域特色、产业文化的高程度融合。

 

二、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科学规划。将永兴县各特色小镇建设与“十三五”规划和土地、交通、水电、教育、卫生等规划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优势互补,强化项目载体、空间布局、要素保障的紧密衔接,为发展预留空间。在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在建设上不要局限于原有乡镇区域划分限制,而是在生活、生产、生态上找准平衡点,统筹规划建设。

 

(二)突出特色。要走出原有“产业园+风景区+展览馆”的传统模式,而是建立一个从产业功能布局到各类文化娱乐设施,都能充分满足小镇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基础上,在创新创业和生产生活上能让人愿意留下来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上要重点挖掘本地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瞄准本地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具传统特色或发至潜力的产业来建设,确保“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确保鲜明的地域、产业、生态和唯一特色。

 

(三)强化保障。要系统整合全县重大项目、各类扶持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要素,强力支持小镇的发展。在人员配置、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要由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并实行政策倾斜,做到项目优先审批、资金优先统筹、土地优先安排、问题优先解决。要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对特色小镇要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形成上下联动、梯度培育、滚动推进的创建格局。如柏林镇获批全省首批产镇融合示范镇。要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力争推动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上有新成果。

 

(四)夯实产业。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遵循“特色牵引、市场主导、产业支撑”为原则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要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白银生产上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白银附加值,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如将传统银品加工工艺与现代的三维制图、3D打印、激光熔接、数据程控、金属上色、陶瓷镶嵌等技术有机融合,使纯银制品的质量与工艺技术成倍提升。

 

(五)提升底蕴。要充分发挥好当地区位优势人文历史优势,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好本地特色文化传统。如高亭司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上就可以充分挖掘传统经典产业和历史文化内涵,如古法造纸、传统编织等承载着沉甸甸文化记忆的产业融入现代的体验、溯源、参观等多方位元素,将历史经典产业和历史文化风景重塑,提升产业附加值,充分体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文化是长久埋在社会各阶层心理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东西,特别是当它经过岁月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部分已经能够与现代生活方式融为一体。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可以在更细微地满足每个人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当地居民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

0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