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长郡双语2220班7团国庆赴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2022-10-03 20:59   来源:华声 • 经济  作者: 编辑:谭云涛

  华声在线10月3日讯 研学实践促成长,青春立志梦起航。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220班7团的同学们,心怀着对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敬畏,胸藏着对袁隆平爷爷的崇敬,满含着对杂交水稻科技的好奇,走进世界首个大型水稻专题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用青春高扬爱国情怀,以行动喜迎祖国生日。

1.1.jpg

  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活动顺利开展做足充分准备

  在研学之前,七团的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袁隆平爷爷的光辉事迹,调查收集水稻博物馆的背景知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制定详细的研学工作方案、任务卡和责任分工,做到了任务清,责任明。

1.2.jpg

  稻米香万年——感悟文化底蕴,传承文明历史

  走进中国水稻历史文化陈列厅,先民们采集、狩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水稻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水稻在内的“五谷”都是神农氏发现和驯化的。

  随着河姆渡等遗址的发掘,将中国的水稻栽培史上溯到10000多年前。也就是说,早在距今10000年前,中国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文明。而这些栽培稻遗存的发现,也充分地证明水稻的原产地就是中国。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4%,占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

  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记,在听与看之中,感悟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文化,如同水稻种子一样,爱国的情怀在内心深处扎下根来。

1.3.jpg

1.4.jpg

  中国养活中国——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西方学者提出“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的疑问。当时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的重要讲话。而这份信心和底气来自杂交水稻的科技创新。

  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了地球上数十亿人口的饭碗问题,不仅做到了“中国养活中国”,还对世界粮食安全和良种技术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所在地长沙,已成为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圣地。

  作为长沙的中学生,同学们在参观完《奇异的旅程——水稻的一生》展厅后,既感慨解决中国温饱的艰辛不易,又钦佩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们卓越的付出,更为以长沙为中心的水稻科研基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而感到无比自豪。他们表示,粮食来之不易,将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将告诉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朋友们。

1.5.jpg

  禾下乘凉梦——感受袁隆平爷爷朴素而伟大的爱国情怀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跟我的助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这是袁隆平院士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

  同学们十分感慨,这样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梦想竟然是如此的朴素而又深沉,而他为了这个梦想从未停止逐梦的脚步。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他因为常年劳作,晒得又黑又瘦,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6.jpg

1.7.jpg

  以“大我”砥砺“小我”——将研学感悟化作青春奋斗的不竭动力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袁隆平经常用这句话勉励青年。袁隆平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国人为梦想前行,播撒下心怀人民、爱党爱国的“种子”。

  通过这次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了传承万年的中华农耕文化,直观感受到了一颗种子的神奇力量,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劳苦。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也将不断激励全体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辛、奋勇逐梦,做“一粒好种子”,生根发芽、昂扬生长,谱写灿烂人生。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