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诗经》有感:三千年的情感随诗而动
2020-12-30 23:54   来源:华声 • 经济  作者:唐鸿儒 编辑:欧阳锟

  (作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唐鸿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风萧瑟,苇草苍茫,晶莹的白露,在风中凝结成霜,那魂牵梦绕的佳人,正滴羞地微微低头,立于河的一方。一幅三千年前美丽又惆怅的画卷,通过《蒹葭》诗,通过《诗经》传达出来。黄河之滨,大江南北的婉约美,在这本诗集凝固,先秦漫漫长河中千番百味的生活,历经千年而不朽。《诗经》开启了民族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幕,后世那些诗人们通过这本经典,慢慢地咀嚼,写作,再奉为瑰宝。所以,你若读不懂它,也就读不懂中华之诗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承前启后开先河的集,它原本就是我们民族几百年岁月如歌积累的精华,既然是文化的明珠,势必会被历朝历代的诗人所效仿追随。你若认真看,就定会发现其内涵的丰富:从写贵族王室的《颂》,一直延缓到写周人正声的《雅》,从阳春白雪,再延伸到下里巴人的《风》……。《诗经》的内容,谓雅俗共赏,上下皆宜,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深深地影响了后代的诗人,就譬如写诗,就得高低均有涉猎。李白就曾用朱笔勾勒出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贵妃杨氏。可他转笔一挥,就醉写那“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辛苦劳作的冶炼工匠。反之,若是从左往右看,《诗经》就从“七月流火”,再到“九月授衣”,整个季节都有在写。岂不与《三峡》中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相呼应?

  《诗经》中最为让人注重的,是那“赋”、“比”、“兴”的手法。比如“赋”一开头就铺陈直述,直接把故事和作者的情感完全敞开了说。《豳风·七月》中,首先就给人来一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我们这群穷人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劳动人民那被剥削的苦痛,一下子就出来了,人们情感就被诗从开场一直带到结尾,到最后是哭还是是笑,全凭这诗的意境了。《诗经》三种表达手法中,“比”用的最多,但偏偏巧的是,它不像“赋”那样个大膀子粗汉上来就秀真功夫,而是要呡两口茶水,先跟你说山川,再跟你说野禽,再最后来点拨你,其实是用这些事物比喻道理。譬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意是:那一席青色,是你挥不去的衣襟;飘悠的思绪,那是我思你的心境啊。“比”一上来,这对男女爱之深,思之浓油然而生。曹操也用这句长抒:人才啊,我是多么的爱你,你快快来到我的身边辅佐我吧!

  《诗经》中流露的是先秦人创下的浓烈抒情之意。它一举将抒情的基调抬到了古代诗歌的龙头,无论是汉朝歌颂普天之下的光辉,还是唐朝绘写的一幅幅盛唐的美景,都是《诗经》美的延续。

  由此观之,若读不懂诗经,如何能做一个传承中华文化、创造现代先进文化的中国青年呢?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