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湘巨变凭“基础”
2019-08-29 11: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陈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7日讯(记者 邓晶琎 陈淦璋)8月的三湘大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日臻完善,成为三湘巨变的坚实凭倚。

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到2018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021.02公里,是1949年的5.3倍,其中高铁里程由2009年的606.3公里增加到1730公里。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3142公里增加到24.1万公里,增长了76.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725公里。

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供电能力根本性提升。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4720万亩。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4595.66万千瓦,6400多个行政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信息网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倍增器”。到2018年底,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635.32万户,是2005年的12.6倍;移动电话用户6302.9万户,是2000年的22.59倍。

全省121个县(市、区)实现30分钟上高速;长沙可高铁直达全国23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长沙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国家航线最多、航班密度最大的城市;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4720万亩;在全国5G布局竞速赛中,湖南走在了前列——

三湘巨变凭“基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晶琎 陈淦璋

8月正值黄金施工期,三湘大地重点工程建设热火朝天。

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铁路等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正酣;涔天河水库灌区工程11个干渠施工标段抢抓工期;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自动驾驶测试车来来往往……

这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擎起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日臻完善,成为三湘巨变的生动写照 ,更为三湘巨变提供坚实凭倚。

8月2日,俯瞰邵怀高速公路洞口互通,好似彩蝶飞舞。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 摄

1 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第一次去非洲,好新鲜刺激!”67岁的长沙市民金德纯,今年6月在女儿的陪同下,乘坐长沙直飞肯尼亚的首航航班,度过了一趟神秘的非洲之旅。

8月底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我年轻的时候,去哪里都不方便;退休这些年倒是全世界到处跑,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50后”金德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交通基础设施从极其落后到立体成网的根本性变化。

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调查处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数据报告:上世纪50年代,湖南仅有铁路通车里程950公里,且为单线运行;公路通车里程为3142公里,路况很差;航道失修,滩多、水浅,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民用航空一片空白。

步入上世纪70年代,湖南抢抓国家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的战略机遇,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路网结构日趋优化,运输体系日臻成熟,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2年,历时37年、经历三次大规模修建的湘黔铁路接轨贯通,打通了一条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主干道;

1989年,湖南第一座民用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开航,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开放窗口;

1994年,长永高速建成通车,实现湖南高速公路“零”突破,打开了长沙快速连通东部的通道;

1999年,以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和洞庭湖区为重点的航道整治工程完工,湖南“两纵一横”干线航道网基本成型;

步入21世纪,高铁、城际铁路、新航站楼、交通枢纽站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湖南人首次在家门口搭上了高速铁路的快车。

2014年,我国东西和南北方向两条最长铁路——沪昆高铁与京广高铁在长沙交会,长沙跃升为中部交通黄金枢纽。如今,长沙可高铁直达全国23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8年,怀邵衡铁路开通运营,湘南湘西地区搭上了希望的动车。洞口县、隆回县、衡阳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这一年,随着益马、岳望、马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全省除了石门县,已有121个县市区实现30分钟上高速。这一年,岳阳机场开通运营,全省机场增至8个。

湖南交通的蝶变,是一代代交通人担当与奉献的生动诠释。

湘黔铁路、枝柳铁路,“百万民兵办铁路”,用愚公移山的“土办法”,建成了令人瞩目的伟大工程;矮寨盘山公路、天门山盘山公路,“开路先锋”用汗水和鲜血,筑起了一座座公路建设的不朽丰碑;矮寨大桥、赤石特大桥、洞庭湖特大桥、雪峰山隧道,用敢为人先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刷新世界纪录的交通奇迹……

截至目前,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铁路营运里程5021.02公里,是1949年的5.3倍,其中高铁里程由2009年的606.3公里增加到1730公里。

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3142公里增加到24.1万公里,增长了76.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72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可通航国内外145个机场,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可连接22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机场,长沙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国家航线最多、航班密度最大的城市。

7月25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傅聪 摄

7月26日,建设中的长益高速公路扩容工程长沙市望城区段。该扩容工程全长50.28公里,目前全线路基工程与桥梁工程已完成80%。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通讯员 黄金美 摄影报道

2   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供电能力根本性提升

8月中旬,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水库灌区右干渠界牌段建设工地,施工人员顶着烈日,加紧施工。

据涔天河水库灌区工程负责人金锦云介绍,灌区工程11个干渠施工标段已全部开工,每天有千余名工人抢抓工期。

正在建设中的涔天河水库灌区工程是国家水利重点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项目建成后,涔天河水库灌区将成为湖南面积最大的灌区,惠及江华、道县、宁远等地,可让111.46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102万人直接受益。

涔天河水库的建设发展,是湖南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湖南水系发达,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三湘四水间仅仅建有一些塘坝、小型水库,防灾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有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不断增加。近20年,湖南共完成水利总投资2489亿元,仅2017年全省就投资368亿元,是1998年的8.5倍。

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支流上的东江、五强溪、江垭、皂市、白云、洮水等一批控制性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已建成的47座大型水库工程有近八成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增强了四水干支流调控能力。

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4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47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6%,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

今年从7月下旬开始,持续晴热高温,全省用电进入高峰。

“‘迎峰度夏’问题不大!”8月初,祁连-韶山±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祁韶特高压”)韶山换流站党支部书记蒋久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有了祁韶特高压支撑,今夏三湘用电不用担心了。

线路总长度2383公里的祁韶特高压,是世界上首个以输送新能源电力为主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从甘肃省出发,经陕西、重庆、湖北等省市,进入湖南韶山换流站,为电力供应吃紧的湖南提供了强大支撑。

省发改委基础产业处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电网“卡脖子”现象普遍,电力供应水平低,电网装机容量仅为246.95万千瓦。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省加大电网发展投入,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显著提升,从根本上扭转了严重制约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缺电局面。

目前,全省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达4595.66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占比达到14%。6400多个行政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户均配变容量从1.0千伏安提高到1.87千伏安。

8月6日,长沙市岳麓区罗家嘴全互通立交桥改造工程现场,工人在搭建防护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通讯员 杨宇 摄影报道

6月26日,一辆武广高铁列车从湘江大桥上驶过。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6月24日,长沙电网“630攻坚”重点工程、浏阳市首座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送电投产,为浏阳地区乃至整个长沙电网用电提供了坚强保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

3  移动通信、互联网宽带“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对闭塞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一靠上级或组织传达,二靠街谈巷议,三是通过广播和报刊。至于电话,可是极稀罕之物。1978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不到4万户,平均每1400人才有1部电话。

优先发展通信,被摆上议事日程。1987年8月,我省首次从联邦德国引进万门程控电话系统,电话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开启了移动通信的“大哥大”,在1992年7月17日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为湖南人所知——当天,长沙市电信局首次向社会公开拍卖30个特殊和吉祥号码。号码“900001”竞价到第18个回合,房企老板帅明湘喊出“30万元”,满座皆惊!

世纪之交,“.com”的大旗飘扬在每一个城市的上空,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倍增器”。

2004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同年,全省“村村通工程”启动,要求3年内实现行政村100%通电话。

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几乎立竿见影。2006年我省首次发布信息化发展报告披露,工业领域,信息化试点企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30%至60%,生产周期缩短20%至40%,库存资金压缩3%至10%。

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我省持续推进光纤宽带网升级改造,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全省县级以上城区、乡镇和重要行政村、主要高速公路与城市联络线,加快实现3G和4G信号的连续覆盖,累计建成基站18.3万个。基础电信企业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01.6万公里。

2014年,湖南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4G商用服务。移动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手机阅读等新业务全面进入日常生活。

到2018年底,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635.32万户,是2005年的12.6倍;移动电话用户6302.9万户,是2000年的22.59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分别比1985年提高48.7个和24.5个百分点。

如今,在湖南湘江新区有着国内5G覆盖范围最广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在声势浩大的5G布局竞速赛中,湖南已经走在前列。

2017年12月26日,怀化南站,怀邵衡铁路本线运营的首趟(怀化南至衡阳东)列车发车。(资料照片)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 摄

◎名片

1.武广高铁

连接武汉、长沙至广州,途经鄂、湘、粤3省,全长约1068公里,于2009年12月26日开通,在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的华中与华南区段形成了一条运能强大、高效便捷的旅客运输通道。开通仅短短1年,武广高铁就创造了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催生出“高铁经济”。武广高铁也是京广高铁的一部分。

2.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

涔天河水库位于湘江支流潇水河上游,于1970年9月建成蓄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于2012年8月5日开工。2016年12月30日,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配套工程——涔天河水库灌区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任务以农业灌溉为主,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灌区。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总库容达15.1亿立方米,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为4.54亿千瓦时。届时,水库下游潇水两岸城镇防洪标准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将催生一批高产优质的商品粮基地。

3.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于1986年动工兴建,于1989年8月29日正式启用。湖南第一座民用机场由此开航,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开放窗口。2011年7月19日,长沙机场T2航站楼启用;2017年3月30日,第二跑道正式投入运营。目前,长沙机场T3航站楼正开展前期工作。

4.长永高速公路

长永高速公路起于长沙县牛角冲,止于浏阳市永安镇,全长27公里。1993年5月,长永高速开工建设。1994年12月28日,长永高速长沙市区至黄花段贯通,结束了湖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缩短了长沙市区到黄花机场的车程。1995年8月20日,长永高速黄花至永安段建成,标志着长永高速全线建成。

5.长沙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

穿越湘江,横贯长沙城东西,从光达站至望城坡站,全程19个站点21.926公里。于2009年9月28日动工建设,2014年4月29日载客试运营,也是湖南第一条地铁。如今在长沙,平均每天有51.95万人次选择乘坐地铁2号线。

(湖南日报记者 陈淦璋 邓晶琎 整理)

◎口述

用心收藏一座城

乐兵:湖南省房地产业协会专家委员、长沙市收藏协会副主席

我生于坡子街,长在潮宗街,对老长沙城有着独特的情感。

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国信房地产开发公司,主要工作是参与长沙老旧城区房屋拆迁及开发。可每次看到老建筑被拆掉,或者老街小巷慢慢消失,心里就有一种不舍。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想点办法,把老城区保留下来呢?

就这样,我走上了“发掘老长沙”的收藏之路。

先看看五一广场的老照片。1952年5月1日,五一路西段正式通车。五一路与黄兴路的交叉口,修建了街心花坛,这才有了五一广场。

慢慢地,五一广场周边的建筑越来越多,比如省供销合作社大厦、湘绣大楼、五一路百货商店等,虽然只有三四层,在当时可是地标性建筑。像上世纪60年代修的中苏友好馆,是最典型的苏式建筑,现在成了长沙市口腔医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五一广场旁的临街单位响应政府号召,打开围墙自办商店或将铺面出租,五一商圈初步成型。“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得九九如斋”“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这些儿歌唱的都是五一商圈的好味道。

再到世纪之交,先是平和堂1998年开业,再有王府井百货2004年开业,五一广场成为最繁华的中心商圈。现在,地铁1号线和2号线在五一广场交会,452米的全省第一高楼国金中心也开业了。

这些照片,是一座城市崛起的生动写照。我手里还有各种老地图、老报纸、老杂志、老房契、老物件等8000余件藏品,记录着长沙城70年的变迁。

都说长沙是山水洲城,那么,湘江边上曾经有多少个码头?这份上世纪50年代的“长沙市码头搬运里程图”记得最清楚,答案是67个。尤其从城南路到湘春路这一段,湘江码头超过50个,是老城区商贸流通的缩影。

当然,湘江边的这些码头,现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城市发展太快,70年来,过去时代的印记正在消失,如果没有人去留意,没有人去用心保存,那就再也找不着了。希望通过我的收藏,为长沙这座城市留下多一点记忆。

(湖南日报记者 陈淦璋 整理)

◎见闻

常祁高速 智能工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晶琎

“太吓人了,钢筋像真的要砸在头上一样,以后我每天都会戴好安全帽!”“高空坠落太恐怖了,以为真的要从桥上掉下去,以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8月21日,祁东县归阳镇七碗村。当天全面开工建设的常祁高速一标项目部,几名施工人员正体验VR安全培训。

这是常祁高速创新施工管理,以信息化打造“智能工地”的真实写照。

“我们将工地最易发生的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触电等安全隐患,利用三维动态的形式融合进预设的虚拟场景中,体验者戴上VR眼镜后,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在‘劫后余生’中切实提高安全作业意识。”

一标项目经理刘军告诉记者,通过不定期组织一线建设工人进行VR体验,可切实提高安全意识。

常祁高速,起于祁东县归阳镇,终于常宁市蓬塘乡;西接益娄衡高速,东接京港澳复线。主线全长32.123公里,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不同于过去的高速公路施工,常祁高速早在开工前,便加大了智能技术投入,极大降低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工程进度。

两段钢筋,由一台机器人的手臂自动焊接,全程无需人工操作——这是记者在常祁高速公路二标钢筋生产车间见到的一幕。这也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首次应用钢筋焊接机器人。

“一台机器人可替代6名施工人员。”该标段项目总工程师刘树介绍,焊接机器人进行钢筋焊接的精准度是人工的10倍。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输入指令后,焊接机器人便如一名手巧的“裁缝”,自动把几段钢筋高效精准焊接到位。

常祁高速公路公司经理唐承铁介绍,目前两个标段正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将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力争到2022年,把常祁高速建设成为一条优质、安全、高效、和谐、优美的高速路。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