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访“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大山之子”不再孤单
2019-08-22 10:12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王路莎 编辑:陈实

  2011年5月9日,《郴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重点报道《守望大山里》,刘真茂这位坚守大山30多年的“大山之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年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央媒也陆续推出了刘真茂的报道,他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后来,他被评为了“全国道德模范”,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刘真茂的感人事迹经由《郴州日报》报道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李科 摄)

  这一次重访刘真茂,记者再度翻阅了8年前关于刘真茂的报道。除了被老人的奉献精神再次感动之外,也感到文中屡屡出现的“寂寞”“孤独”“坚守”“清贫”等词汇,以及“我要干到我走不动了,死了埋在山上”的誓言,让这位老人坚毅身躯的背后,显露出一丝孤寂。

  刘真茂向记者介绍护林队员的情况。(唐思思 摄)

  正义的事业不应该孤单。记者再次采访了刘真茂,再次深入了解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看到他的事业和精神新的传承,倍感欣慰。

  “大山之子”终于不再孤单。

  忆往昔 ——执着守护一方净土

  狮子口大山,位于宜章县、资兴市、苏仙区三地交界处,这是一片“生命绿洲”,拥有35万亩原始森林、7万亩草山以及种类和数量都十分可观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刘真茂曾是孤独的大山守护者 (钟镭 摄)

  1980年,刘真茂担任原长策乡武装部长,来到了狮子口大山脚下。

  当时,看到青山屡遭乱砍滥伐,动物被非法捕猎,刘真茂心如刀绞。他听有关专家讲过,在地球同纬度地区,莽山和狮子口大山这仅有的两块原始常绿阔叶林,被称为动植物基因库,是异常宝贵的绿色奇迹。

  刘真茂说:“这样的奇迹,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再苦再累,共产党员守土有责!”

  就是因为这样的一句承诺,刘真茂开始了孤独的护林生涯。

  为了寻找天气地理环境条件适合居住的地方,刘真茂经历5次搬迁,一步一步走高,最后刘真茂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全家仅有的3.6万元积蓄,在海拔1600米的山坳上建立了哨站。

  刘真茂吃住在山里,每天5点起身巡山。一把柴刀,一架望远镜,一本地图册,一台收音机,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便是刘真茂巡山的全部装备。后来,装备里加入了手机。

  他的第一个望远镜精准度不高,视野模糊,他怕耽误护林工作,就从自己的退休工资里拿出4000元,买了一个高清晰的望远镜。自从上山后,他那一点退休工资全投到看山护林上去了。

  山里的天气喜怒无常,不期而遇的阵雨经常把他淋透。但他依然坚持一天走50多华里山路巡山,30多年相当于绕着地球走了10圈。

  年复一年,刘真茂古铜色的脸,早已爬满岁月的风霜。30多年来他只在家吃过两顿年夜饭,两个儿子结婚他都没下山。自从上了山,他就像一棵老松,根深深地扎在岩石里。

  “我知道自己不是好丈夫、好父亲……”每每提到家人,刘真茂都面带愧疚,“我受党的教育多年,事情总要有人做,个人总要有些牺牲。”

  但狮子口大山上自从有了他的细心巡逻看护,就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火灾。而原本遇暴雨会引发山洪的地段,现在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已经鲜少发生。

  看今朝 ——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

  再次见到刘真茂,在8月9日,骄阳似火。

  记者清早驱车赶到瑶岗仙镇政府(原长策乡政府)时,这位72岁的老人已经等候多时。他依旧是一身旧军装,身材挺拔。

  “真不好意思啊,刘老,耽误您巡山的时间了。”

  “没事的,我现在有一支护林队,算上我有8个人,其中3个负责巡山,不碍事。”

  刘真茂 (钟镭 摄)

  短短的寒暄,记者就感受到了他的变化——笑容多了,话也多了。

  以前采访刘真茂,他说得更多的是自己几十年坚守大山的经历,其中的艰辛、苦楚,让人揪心。

  眼前的刘真茂,滔滔不绝地聊着现在的护林队如何分工,如何在山上养猪、养羊、种菜的经验。他说,现在山上吃的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水、电、网络、有线电视都通了,住的地方冬暖夏凉,颇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

  山上不仅人多了,条件变好了,原本一个人的工作,现在分给8个人做,工作量也小多了。不过,刘真茂现在是“名人”,也不可免俗地有了“名人”的“烦恼”。

  “现在经常接到电话,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人,叫我帮忙。小孩读书也找我,有的打官司都找我。”刘真茂嘴上说麻烦,但凡是找他的,他都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

  不仅如此,身为全国道德模范,请他去作报告的单位也很多。老人只要有时间,基本上不会拒绝。

  “您年纪也大了,每天在山上忙就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四处奔走呢?”

  老人思考了一会,居然说出了一句流行词:为了传播正能量。

  老人说,改变人的观念是第一难的事情。他现在所做的,无不在为此而努力。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巡山、守山,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在他的影响下,狮子口山上乱砍滥伐现象基本杜绝,守护绿水青山的观念蔚然成风。

  他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解决一些麻烦事,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能耐”有多大,是为了告诉别人,凡事要讲规矩,要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要多做好事、善事。

  他不辞辛劳四处宣讲,不是为了展现他“名人”的风采,而是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的事迹,能够多影响一些人,把更多的正能量带给大家。

  盼未来 ——修好路、建支部

  “去山上看看吧!”

  来了不上狮子口,不算采访刘真茂。

  通往山上的哨所没有路,不通车。这位已经72岁的老人在崇山峻岭间依然健步如飞。走一趟上去,老人可以不歇脚,大约要两个半小时。

  刘真茂惯常走的上山路有两条,这一次他带记者走的是现在已经不常走的那一条。

  走出隧道,刘真茂来到了狮子口山脚下。(唐思思 摄)

  “今天太阳大,这条路要经过一条隧道,凉快!”刘真茂给记者准备了胶鞋、矿灯。

  隧道里有溪水流出,大约十来公分深。刘真茂带头钻进了隧道,记者紧随其后,不一会便被黑暗笼罩。

  “现在这水不算深,有的时候下雨,水可以到腰这里。”刘真茂说,以前他没有矿灯,走熟了以后,他可以不用照明,仅凭一根木棒两边敲打定位,便可穿行。

  这条900米的隧道远比想象的难走,在水中走路遇到的阻力本就很大,加之水底石头多,凹凸不平,前行艰难。

  望着身边这位黑暗中涉水前行的老者,记者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增了一分。

  走出隧道,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绿树成荫,彩蝶飞舞。刘真茂招呼记者坐下来,把胶鞋里的水倒一倒。

  “现在上山的路是最大的问题。”刘真茂说,他现在在争取修一条上山的路,大概10公里长,就算不能通汽车,摩托车能上去也行。

  刘真茂说,现在一些重一点、大一点的设备靠人力是搬不上去的,马匹驮运也有限制,如果能修一条哪怕是通摩托车的道路,也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希望能在护林队里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沿着崎岖的山路,刘真茂边走边聊。他说他已经70多岁了,这片大山最终是要交给后来人守护的。

  海拔渐高,山风吹拂,身上顿觉凉爽。刘真茂一直在前引路,也畅谈起将来的打算。

  刘真茂说,他当年参军时只有小学文化,是部队的领导干部们一路帮助他、教育他,还批准他入了党,从战士干到了连指导员。护林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是革命战士的责任。现在的护林队员就是将来的大山守护者,必须要接受党的教育。

  “把路修起来,把党支部建起来,这应该是我现在的两个大愿望了。”刘真茂望着远方说,他的思绪也飘向远方。

  不远处,就是他护林的哨站了。只是这一次,哨站里有他的队员等着他。

  记者手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以前采访刘真茂,是用脚步去读懂大山的沉默,也倾听这位老人用一生守望的答案。于刘真茂而言,大山里的每一抹绿色、每一句啼声,都是它的回答,都是奉献的全部价值。

  再访刘真茂,记者感受到的是,除了“坚守”的精神外,刘真茂身上更多地凸显了“担当”的精神。感受到的是,有怎样的信仰,就有怎样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刘真茂,可信、可敬、可亲、可学。

  他被誉为“新时代的活雷锋”,让人欣喜的是,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大山守护神接续传递。30多年来,刘真茂放弃了很多东西,甚至跟家人团聚都成为奢侈,但他却让狮子口大山“安享”了30多年“清福”。

  最可贵的是,他还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召身边每一个人,他还在为狮子口大山的长期远景规划殚精竭虑,他还在培养守护大山的接班人队伍。

  大山有幸! (来源:郴州日报 通讯员 王路莎)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