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湖湘记忆】经管学院“百年湘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系列报道之五
2021-08-23 16:22   来源:华声红色教育学院  作者:谈湘雨

  滁水河畔的红色血脉

  ——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人民的传承与发展

  后龙山麓、滁水河畔,碧空如洗,绿意葱茏。这里坐落着一座村庄,她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更是一代又一代红色血脉的延续地。

  2020年9月,习总书记亲临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考察调研,展现出平凡小村庄背后不平凡的色彩。在这个典型的南方村落中,孕育着时时刻刻心向党的沙洲人民,他们传承着“半条被子”的温度,世世代代保留着和中国共产党鱼水情深的紧密联系,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建设、开拓创新,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沙洲人民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的注脚,也是历史的烙印。

  ——传承·红色血脉的沿袭。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战士长征经过沙洲村,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发现徐解秀的床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些烂棉絮,便在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送给家庭贫困的徐解秀,并约定解放后送徐解秀一床崭新的被子。从此以后,徐解秀一家便与红军、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老人到最后也没能等到她挂念的女红军,但她将对共产党的敬仰与感激牢记于心,并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这份真挚的情感传递给了子孙后代。如今,沙洲村红色血脉的沿袭就以徐解秀老人的七个后人为中心,向全村、全省、全国范围内辐射。徐解秀的儿子朱中雄已经82岁了,他端坐于母亲的老宅之中,提笔落字,一遍遍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即使已重复多遍,讲到动人之处总会泪盈眼眶;孙子朱小红,与妻子一起在“沙洲土菜馆”里忙前忙后,将厨房摆放得满满当当,热情招待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曾孙朱向群是沙洲村的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他带领沙洲村的人民发展特色产业、兴办民宿、农家乐,全面实现稳定脱贫,走向乡村振兴;曾孙女朱淑华是沙洲村第一代讲解员,行走于半条被子纪念馆中,声情并茂地讲述当年感人的点点滴滴,传达沙洲村和中国共产党的血脉相连。当问到他们一家为什么世代坚守在沙洲村中时,朱淑华女士简单而动情地回答:“曾祖母一直教导我们,长大了要去当红军,要为党和人民服务。”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不需要过多的言语,红色基因就已刻入骨髓。

  徐解秀后人的坚守与传承,让沙洲村的红色故事更为真诚而有力量,也将村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即使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会在秋收的重要时段回到家乡,帮忙售卖水果。只要有家的呼唤,沙洲村人民就是风雨同舟、团结奋进的守护者;只要有党的号召,沙洲村人民就是全心向党、艰苦奋斗的传承者。

  ——发展·红色血脉的涌流。仅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显然是不够的。依托沙洲村丰厚的红色资源,挖掘发展空间,建设现代化农村,更是沙洲村未来的必经之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下,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沙洲村人民齐心协力,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围绕五个振兴凝聚合力、攻坚克难。在产业振兴方面,沙洲村种植黄金奈李等特优水果,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增加销量,打造沙洲品牌。同时,朱向群正促进红色IP向绿色产业转化,发展红色产业;在人才振兴方面,沙洲村采取了多种吸引人才的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与大学校园的合作,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文化振兴方面,沙洲村聚焦红色故事品牌的升温,并开展了多个全国全省性质的节日活动,为“半条被子”赢得持久的话题与热度;在生态振兴方面,沙洲村多次请来规划院的专家考察环境,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在组织振兴方面,村中设有多个廉政教育基地,秉承“半条被子”的初心与使命,保证党组织的清正廉洁。当然,党支部副书记黄龙飞也提到,相比于韶山、井冈山等红色旅游示范基地,沙洲村还需吸取优秀经验,推动红色旅游的体系化,提高接待能力,展现沙洲特色。如今,沙洲村已然迎来发展的春天,截至2020年底,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到5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

  几十年来,沙洲村的发展从未脱离过“半条被子”精神这一核心,汇集红色血脉的涓涓细流,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浩瀚海洋中。

  7月的沙洲村,没有想象中一般被炎热所占据,而是被“半条被子”的温度、小巷中卖水果老奶奶的笑容、南方狭窄石子路的独特触感所萦绕。滁水河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梦想朴素而美好,他们的信仰温暖而坚定,他们的荣誉墙上悬挂的不仅是一张张奖状,更是每一个沙洲村民与党的血脉相通、休戚与共。

  指导老师:李浩爽

  作者:谈湘雨

  团队成员:孙成琳 杨钧凯 史嘉铭 曾泺橪 李昱铮 张尔赫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