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潭市矿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荒地成良田 废水变清泉
2018-05-16 09: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洪静雯 编辑:陈实

湘潭在线5月16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洪静雯)夕阳下,陈建民看着自家菜地里的辣椒长势喜人,而在几年前,这里的环境曾因锰矿过度开采而被严重破坏,根本无法种菜。

近年来,在市国土资源局的部署和推动下,湘潭市矿业行业绿色发展明显提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全市逐渐走上了一条“绿色矿山”转型之路,湘潭锰矿就是其中的典型。

过度开采 导致矿区之殇

陈建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锰矿附近,他和我们叙说起了这个老矿区的一段辛酸史 。老陈的家在雨湖区响塘乡,上世纪初,这里开始采矿发展工业,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这里很快发展成“中国锰都”。然而矿区的开采冶炼让空气变差,水也不干净了。令人担忧的是,大规模、长时间的开矿冶炼给当地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进入二十一世纪,锰矿被迫停产,此时矿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当地居民陷入了“无路可行、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境地。锰矿是湘潭市多数矿山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由于矿山企业重开采、轻保护,生态保护建设投入不足,导致矿区与群众矛盾不断升级。

保护下开发 重塑矿业之路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环境破坏又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湘潭市矿业的出路在何方?

答案,显而易见——在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中寻求共赢。2012年4月,在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全力争取下,湘潭锰矿区列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由此拉开了锰矿区环境治理的序幕。目前,示范工程的治理恢复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林地4.18平方公里、耕地4.01平方公里,修建道路13.58公里,水利沟渠30000余米,填埋废渣900万方,农田基本恢复了耕地功能,人均收入增速超20%。

破坏后的恢复治理只是治标,矿业发展还得从源头上抓关键。去年,全市15家煤矿和9家石膏矿已实现整体关闭退出,彻底解决了湘潭市煤矿、石膏矿开采行业中存在的规模小、环境影响重、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湘潭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关闭煤矿和石膏矿的地市。

湘江流域和各类保护区范围内矿山清理整顿进展顺利,湘潭县2家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内矿山关闭到位,湘乡市8家位于湘江流域限采区内矿山全部实施整治。全市过期采矿权清理、矿山储量检测工作有序开展,依法注销了19个过期采矿许可证,检测38家生产矿山储量情况,摸清了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日常监管突出重点,完成对韶峰水泥、湘潭锰矿等6家省级矿山、12家市县矿山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均及时依法履职处理并做好向相关部门移交移送工作。

今年,全市国土资源部门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力争在2018年内将确保全市矿山总数控制在90家以内,对清理出的9家矿山在规定时限内依法依规全面完成关闭或整改任务,并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构建绿色矿山之梦

什么是绿色矿山?沿着韶山市大坪乡新联村水泥大道盘山而上,车行数公里后,一栋欧派建筑映入眼帘。蓝天白云下面,一畦畦碧水湖仿佛是人间“瑶池”。气势壮观的露天矿山没有漫天扬尘,矿区周围是平旷的土地,屋舍俨然,村民往来耕作,这就是韶山新联建材有限公司的总部和采矿区。“开一方资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的矿地和谐模式在这里得以实现,绿色矿山梦想照进现实。

“现在,我们采矿范围300亩,土地流转1200亩,矿山生态环境复垦复绿植树面积260亩,修建排水沟、挡土墙、护坡工程2000多立方米,硬化道路6公里,改造山塘10口,新修沉淀池5个,为村民平整土地300余亩……”看着自己奋斗四年的成果,韶山新联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月明有着说不出的自豪。 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边绿化……几年的时间,郭月明严格践行着他的矿山建设理念。让他惊喜的是,这个四年前的想法竟和去年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不谋而合,甚至走在了前面。

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矿山是矿业发展的主旋律,采矿权人一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用长远的眼光和高尚的企业家责任感办矿,不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遭淘汰。对新设矿山,一律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对保留矿山,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绿色矿业建设,今年湘潭市已启动6家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全面推广,实现规划期末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保障全市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X(非华声•经济)”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2.若有涉及投资参考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