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8日讯 常听有的学生说“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也听有的老师说“语文最容易教”或是“语文课最好上”之类的话,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但作为一名喜欢语文并且从教语文二十多年的普通老师,我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语文学习绝非易事,语文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果说它是一艘航船,那么它需要“勤”作桨、“细”当帆、“实”掌舵。
(一)勤
“勤”即“勤快”、“勤勉”、“勤恳”、“勤奋”之意,古语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我认为语文教学之“勤”要做到:勤于读书、勤于写作、勤于备课、勤于批改作业、勤于向他人学习。
勤于读书——俗话说“博大才能精深”,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的学生认知广博、思维活跃,他们所知道的、掌握的、关注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面对新的形势和新课改下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语文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勤于阅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担负起培育全面发展下一代的职责。语文教师要多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多阅读文化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勤于写作——曾听一位前辈说“阅读好比是吃进来,写作好比是推出去”。写作永远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半边天。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要勤于动笔,善于写作。如布置学生写作文,教师就写下水作文,或是在工作之余写感想、谈体会,并与学生交流,更能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勤于备课和批改作业——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底线,是无法一笔带过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从教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回到初中,无论是教第N遍的老教材,我一直坚持“备好课才能进课堂”的原则,虽然实际上课时会因学生和课堂气氛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好像射箭要有靶心一样,设计每一堂课和每一次练习作业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否则就会出现无序游离、轻飘失重的随意课堂。如果同时还有PPT课件的辅助,那也要根据课堂反馈随时修改,力求合理高效。
“勤”除了做好以上几个方面,还要勤于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勤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或是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二)细
“细”即“耐心”、“细致”、“严谨”之意。有人说“慢工出细活”,教师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幽深杳远。具体到语文教学之“细”主要体现在备课、作业批改以及课后辅导等方面。
备课要严谨认真上文已提到,就不赘述。此处着重谈谈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要细致用心。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活动,更是一项人文活动,我们应该倾情批改每一份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进步的快乐。
一直以来,我习惯了每天检查学生的作业,包括周记(或日记)、积累、练字等。除练习和默写注重对错与否,其它的作业批改都是以A、B、C、D四个等第来衡量:A是优秀,B是良好,C是一般,D是没有做完或是书写差劲。检查完的当天或第二日上课时通报结果,主要是表扬做得好的,要求D等第的学生补完或重做。有时为了鼓励学生更进一步,在A等第的基础上增添几个特别优秀的“A+”,让学生觉得既难得又有提升的空间。
当然,作业批改时不仅可以等第来衡量学生,若还能根据学生的点滴进步或细微变化适当地运用评语与学生对话,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班里那些语文基础差甚至连字都写不好的学生,只要发现他哪次的书写工整或是作文有两个句子写得好一点,我除了在等第上予以体现之外,一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有进步,你是完全可以做好的”或“不错不错,加油哦”之类表扬鼓励的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希冀,使他重拾自信。
曾遇到一位学习非常认真但从来不敢发言的女孩,有一次在我的反复鼓励之下上台念作文,憋了半天就是不开口,还一个劲地流泪,无奈只好以我代替她念让她不至于尴尬,之后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你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你要大胆地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别人才能认可你、重用你”这样几句话,后来发现她慢慢地开始改变自己,有几次上课还举手发言了,她妈妈也说她比以前爱说爱笑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由此看来,一本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或教育他们热爱生活,或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或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或指点他们走出挫折,或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或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这样细水长流,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实
“实”即“踏实”、“扎实”、“实事求是”、“力求实效”。“踏实”、“扎实”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时的态度(上文已提),而“实事求是”、“力求实效”则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时的态度。
语文乃各科之母,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连字词基础的教学都不扎实、不过关,初中语文的教学无疑就偏离了方向。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
目前,层层级级的语文教学大奖赛、优质课竞赛、基本功竞赛的评比中,课堂设计不可谓不巧,教学手段的变化不可谓不多,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热烈,教师的表演技术不可谓不高,但结果学生得到了什么呢?一篇作品的妙处到底在哪里?何以为妙?不但学生不清楚,听课的不清楚,恐怕连教者本身也没有弄明白,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务虚的形式上了,这样一来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学生所得甚少,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其实,搞形式主义又何止于这些竞赛评比,我们平时的备课、上课、辅导乃至作业检查等等环节中,有多少没有把精力和时间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放在语文教学实际操作的研究上,而是为一个个所谓的“提法”大做文章,喜欢这种“论”、那种“性”的争辩。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说话、学会作文,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当以“听说读写”为核心,实事求是,力求实效。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务实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呢?
首先,创设有效的教学预设,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务实高效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长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长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长,通过生长完成预设的目标。
其次,运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务实高效的保证。
例如我一直坚持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每天演讲的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讲名人故事,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点评,从而做到互相学习,共同拓宽。
又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属于导读的性质,采用这一方法固然有引导点拨学生的作用,但也使学生总是停留在被动思考、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我就尝试着“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互相提问、互相答疑,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引导点拨;有时候也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探究问题,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要彻底走出低效、浮躁之风,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真正用“勤”作桨、“细”当帆、“实”掌舵,让务实高效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这艘航程卸下包袱,扬帆启航!(作者: 湘潭教育学院 徐新后)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