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固态电池万亿市场,湖南迎风而上
2024-06-24 11:0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卓芳

(6月18日,湖南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暨固态电池产品合作对接会在郴州举行。省工信厅供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近日,湖南省工信厅等6部门联合发布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重点聚焦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体系。

今年来,上汽集团、宁德时代等多家车企和电池厂商纷纷公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表,固态电池热度飙升。有机构测算,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000GWh以上,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逐浪万亿市场,储能“优等生”湖南如何发挥优势、乘势而上?

续航革命”蓄势待发,量产者得天下

固态电池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首选方案之一。与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高、寿命长、安全性高、不惧冷暖,因而广受追捧。

“固态电池一旦产业化,将改变电动车产业格局,并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湖南省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鞠博伟告诉记者,目前固态电池还面临许多关键技术难点,谁先真正做到量产,谁就能占据主导权。

固态电池量产,需迈过几道坎?

首先是成本。以电池生产制造必不可少的电解质为例,目前液态电池生产所需的电解质,成本约为每吨20万元。而固态电池所需的硫化物电解质则为每吨1000万元,价格相差50倍。

其次是工艺。“生产固态电池的工艺、装备和液态电池截然不同,需要重新建立技术体系、供应网络及市场生态。这涉及巨大的产能投放。”鞠博伟说。

相关研究报告认为,固态电池实现成熟商业化和大规模量产上车要到2030年之后。

逐浪万亿市场,湖南有底气

6月18日,湖南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暨固态电池产品合作对接会在临武县召开。原定300余人的会议规模,实际到场人数超了一倍多。业界人士“捧场”背后,是湖南储能产业坚实的基础和吸引力。

逐浪万亿固态电池市场,湖南底气十足。

动力电池创投圈流传着这一句话——“没头绪了就去中南大学校友圈挖一挖”。这是湖南锂电行业人才济济的缩影。目前,湖南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和20多家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汇聚了10余位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100名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行业内领先。

依托科教和人才优势,湖南先进储能材料一路“狂飙”。湖南是国内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条最完备的集聚区之一,已形成涵盖矿物材料、储能材料、电芯电池、终端应用、电池回收利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尤其在正极材料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优势。2023年湖南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营收约1100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一。

今年来,湖南固态电池发展按下“加速键”。如组建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广泛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加快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省内一众固态电池项目迎来新进展,如郴州久森安高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式启动,预计产能将扩大到30GWh。

直面短板,产学研用齐发力

在全国储能材料产业版图上,湖南并非“天赋型”选手。与有“亚洲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相比,没有资源优势;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份相比,缺少龙头企业引领。

与此同时,人才问题尤为企业关注。“湖南不缺搞研究的人才,但缺搞产品、产品化的高质量人才。”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表示。

“抢先一步突破固态电池瓶颈问题并实现产业化,以此吸引上下游优势企业投资。”鞠博伟认为,短期来看,全国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格局很难撼动。但固态电池领域,全球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抢占制造高点尤为关键。

着眼未来,湖南如何发力?

在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治平看来,发展固态电池技术是我省锂离子电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赛道突围的必由之路。

本次公布的行动计划,聚焦产业链、资源、人才等方面全面规划——

未来三年,湖南将一体化推进先进储能材料、电芯电池制造、终端应用集成、电池回收利用四大领域协同发展,打造“四位一体”产业体系;聚焦技术、资源、项目、企业、市场、应用场景等,实施产业倍增六大行动,加快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到2026年湖南锂电池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将突破1500亿元,三年营收年均增长10%左右。

业界人士建议,湖南要充分发挥产学研优势,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同时以政策为引领,鼓励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开放应用场景,促进技术成果落地。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