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姣燕 田运宏 何雪义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有经济被赋予了更高期待。
去年此时,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纵深推进的重要节点,湖南国资系统按照“六个当好”目标,部署实施“61235”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实施“八个子行动”,牢牢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稳与进的发展气象,破与立的改革气象,闯关与超越的创新气象……2024年,湖南国企劈波斩浪,交出殊为不易的成绩单,尽显坚韧底色,擦亮“挑大梁”成色。
这一年,我们走进企业,见证一大批“湘”字号大国重器诞生与应用。湖南国企强筋壮骨,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这一年,“战略重组”无疑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词,多家“省”字号企业集团相继揭牌,诞生一批引领转型的旗舰劲旅。
(2月8日,全省国资国企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巩如泉摄)
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决胜之年。开局之际,我们试图从“八个子行动”的八个维度,梳理湖南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密匙”,进一步观察湖南国企的短板与弱项;也从2025“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锚定的新图景中,触摸和感受国企向新向好的蓬勃脉动和良好势头。
从大国重器看产业构筑新优势
(2023年建设中的深中通道。新华社发)
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湘钢桥梁钢撑起大桥“钢筋铁骨”;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兴湘集团博云新材研制的机轮刹车系统让飞机着陆平稳高效;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问地万米,衡钢自主研制的特殊扣油套管滴“油”不漏,助力重大能源工程……
在接连“上新”的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中,多项“湖南制造”惊艳亮相,彰显了湖南国有企业的“硬核”科技实力。
长久以来,湖南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偏重,如何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改革的“必答题”。
去年一开局,省国资委就将2024年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奋斗年”,部署实施“3974”标志性工程,构建湖南国资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先进材料、绿色矿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数字产业、新能源、大健康等9个产业,打造7户以上现代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形成钢铁集团、建设集团、中联重科、矿产集团4个千亿级企业。
以“新”谋“进”,竞争新优势不断构筑。
钢铁集团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65%,旗下VAMA生产的高强耐腐蚀钢,填补我国高强、超高强汽车板生产空白。
湘电集团着力推动矿山装备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套200吨纯电矿用自卸车,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在矿山轻盈“飞驰”。目前湘电纯电“矿卡”订单饱满,并远销欧洲、南美洲等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开花”。能源集团金天钛业深耕钛材关键工艺,其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去年成果登陆科创板,成为湖南年内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海利集团钒产业链布局起势,五氧化二钒绿色冶炼项目建成投产。高新创投、兴湘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来势向好,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项目投产增产、提效增利,多个项目加快推进上市。盐业集团美特新材正极材料生产线实现达产,光储项目顺利投产。
音视频、北斗、深海是国、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国资委出台若干措施,引导支持省属监管企业布局新赛道,塑造新优势,促成13个项目落地。
动能转化,“新”质迸发。目前,省属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额495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27%,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1926.6亿元,同比增长5.2%,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锻造新实力。
科技创新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词。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行动。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创新主体能力支撑和“智改数转”能力支撑,实施策源地建设提速、产学研融通共链和绿色发展攻坚,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兴湘集团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申报国家大科学装置,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落户湘江科学城,盐业集团建立湖南新能源前沿交叉研究院。中联重科先后组织研制9项全球之最、15项行业首创产品,下线新能源产品40款。湘科集团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所属10家科技型二级子公司全部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安全环保烟花项目攻克关键技术,创新雁阵效应活力十足。医药集团制药研发强度17.92%,上市2款化药、11款大健康产品。
大力推进“大校、大院、大企”深度合作。省属国企先后与黄伯云、钟掘等院士团队合作,推进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取得一批“最”字号、“首”字号突出成果。第二届全省国资国企“科技周”活动上,与7所省内高校商定195个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已完成投资约6.7亿元,突破关键技术19项。
2024年,全省地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难中求稳、稳中有进。20户省属监管企业实现收入645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1.5亿元,累计上缴税费206.6亿元;净资产收益率3.6%,全员劳动生产率39.9万元/人,排名中部六省第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全国第4、中部第1。
从密集“破壳”看核心功能担当
2024年3月,湖南能源集团在原湘投集团的基础上揭牌成立;
10月,以原湖南有色产业投资集团为主体,组建湖南矿产集团;
12月,湖南国贸集团、湖南蓉园集团、湖南湘勤集团和湖南低空经济集团相继揭牌成立……
如此密集成立多家带有“省”字号的企业集团,可见湖南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决心和力度。2024年,无疑是国企深化改革提升行动波澜壮阔的一年。
(2024年12月31日,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沙正式揭牌成立。孟姣燕摄)
党的二十大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
在2022年收官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湖南交出满意答卷,省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由24家调整至18家,企业实力活力持续增强。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改革攻坚怎样乘势而上?
“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湖南省能源集团,由湘投集团和湘煤集团合并重组,战略定位调整为“全省综合性能源保障主平台和全省能源战略实施主体”,业务范围包括电力、煤矿、天然气及其他新型能源领域的投资、建设、运营等。重组整合后,湖南能源集团资产总额达1000亿元,对缺煤少电少气的湖南而言,有利于大展拳脚,谋划能源利用开发,提升湖南在全国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湖南组建矿产集团,是保障资源之需的必然之选。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湖南对矿产资源“再认识、再整合”,从“有色”到“矿产”,从称呼上给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湖南不仅重视有色金属,也重视非有色金属矿的找矿行动和资源整合。组建矿产集团,目的就是要解决好矿产资源整合、储备及产业投资建设等问题,真正“让家里的矿惠及家人”。按规划,到2030年,湖南矿产集团的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万亿元。
拥抱市场,培育新增长点——
湖南国贸集团是湖南钢铁集团旗下的重要子公司,整合省内优质贸易资产资源组建。在国际国内双重背景的压力下,如何整合资源、拓展海外市场,是包括湖南钢铁集团在内的多家省属监管企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在全省层面上,也亟需成立一个专业对口的平台,专门“打理”湖南涉外业务,为湘企“出海”提供更高水平的外贸综合服务。湖南国贸集团的定位是,致力于打造集贸易、物流、投资、跨境电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平台,力争在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
组建低空经济集团时不我待,是我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窗口期的必要选择。该集团由5家省属国企出资,兴湘集团履行管理职责。按照规划,预计到2027年,湖南低空经济集团产业投资规模为10亿元以上,将带动辐射低空经济产业规模300亿元以上。
向上生长,向好突破。
“1+1>2”的效应不断积蓄,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更有底气。
(2024年12月24日,虞公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辜鹏博摄 )
彰显功能作用。港航水利功能性作用充分发挥,年度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虞公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犬木塘水库工程枢纽电站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能源集团在建或开展前期工作的控股电力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长沙机场持续提升区域航空枢纽地位,2024年旅客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出入境旅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0%。轨道集团运营的长株潭城际铁路与长沙地铁票制“双向融通”,极大方便旅客换乘。医药集团扛牢药品应急保供稳价使命任务,入选常态短缺药品储备企业,实现省内药械配送网络全覆盖。
服务民生需求。农业集团有序推进省级储备粮全省库点布局,省级储备粮承储比重提升至76%;生猪出栏量跃升至全国养猪业前八,为端稳百姓“肉盘子”发挥主力军作用。省国资委系统2024年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4921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助推乡村振兴。省国资委系统2024年投入1.1亿元,推动绥宁、泸溪和20个驻点村26个产业项目落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1600余万元;打造“潇湘甄选”国资系统消费帮扶电商平台,累计完成消费帮扶3000多万元。
支援急难险重。省属监管企业积极参与岳阳华容团洲垸、平江、湘潭等地防汛抗灾,高速集团、建设集团、港航水利、湘能集团等企业全力做好保障。对口支援资兴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省国资委系统派出2.1万人次,筹集、捐赠、投入资金约9000万元。
从改革攻坚看一流企业建设
2024年,雪天盐业发布生态井盐系列及生态海盐、生态湖盐12个新品,再次刷新食盐品质标杆。盐业集团做优调味品的同时,加速盐化工产业链布局,奋力由单一盐产业向盐产业链集群转变。
这是我省国企奋力改革攻坚的一个缩影。
2024年,省国资委高站位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重点实施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完善行动、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行动、国资监管提效行动、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保障行动等“八大子行动”,改革主体任务完成超过85%(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为70%)。在全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我省作典型交流发言。
常态化推进减法人工作。省属监管企业存量法人户数从2021年底的1521户压减至1019户,压减率33%。如农业集团加压推进资产资源专业化重组整合,二级企业由21家压减至13家,31人竞聘成为二级企业经理层正副职,7人为“80后”,集团中层干部较重组整合前精简32人。
高要求优化监管机制。创新“12345”监管体系,对40项监管事项中的28项进行优化。赋能外部董事规范高效履职,2024年外部董事反映的190个风险问题均得到有效处置。如高速集团构建上下贯通、及时纠偏、投后评价的投资制度体系,强化产业投资全过程管理,避免投资“偏离正轨”。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扎实开展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巡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有力,清廉国资国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弘理强企 典亮时代”创新理论宣讲,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委宣传部高度肯定。如港航集团打造“铁水牛”党建品牌矩阵,38个党员突击队、87个党员“责任区”、164个“党员示范岗”勇担团洲垸抗洪抢险、资兴灾后重建等急难险重。高速集团“守创红”、旅游集团“湘旅情”等党建品牌影响力不断上升。
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的活力更足,一流企业建设大步向前。华菱涟钢、湘投金天科技、兵器科技研究院等获评“双百企业”“科改企业”,获评比例居全国前列。涟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入选全国五个“金杯特优产品”。中联重科、金健米业、雪天盐业、华菱线缆等7家公司产品荣获首届“湖南名品”称号。湖南钢铁集团连续三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在新图景中奋力闯关超越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深化国企改革面临新挑战,也蕴藏新机遇。
省国资委将2025年确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大力实施“6131”工作计划,即以“六个当好”为目标,以“一个改革”为主线,以“三大行动”为抓手,以“十大工作”为重点,力争6月份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
“六个当好”,即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服务国计民生的引领者、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加强自身建设的示范者。
“一个改革”,即圆满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三大行动”,即开展资源优化专项行动、“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
“十大工作”,即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谋划实施十大产业项目、精准实施十大科技攻关项目、统筹实施十大功能项目、加快司库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科学做好“十四五”规划评估与“十五五”规划谋划、扎实做好六类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可以说,改革目标“形”“势”明晰,“施工图”明确。
(长沙一江两岸湖南国企主题灯光秀。)
开年即开跑,全省国资系统主动作为干劲十足。
长沙市国资委大力推进“岳麓登峰”行动,加快国企上市步伐,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株洲市国资委推动管理手段改革,建立健全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和尽职免责机制。岳阳市国资委突出产业引领,抢占新能源赛道,参与新材料制造,做优新文旅产业……
企业闯关超越氛围浓厚,不少新作为传递向上向好信号。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去年省属监管企业全年铺排项目1086个,完成投资1204亿元。今年,省国资委还将统筹实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十大功能项目”,争取项目早见效益,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金支撑有效赋能。完成A类5支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优化,B类5支企业市场基金新设,强力支撑省金芙蓉基金大体系。
开发合作活力十足。中联重科全力推进海外市场创新发展,海外业务贡献了50%以上的营收;钢铁集团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中东子公司成立,高端产品出口增长10%;建设集团新开发5个国别市场,2024年承接境外业务204亿元、同比增长90%。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瞄准方向稳扎稳打,不断锻长板、补短板、扬优势,将进一步激发国企向新活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能。
(一审:龙晓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