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41.5%——
2024年湖南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堪称“顶梁柱”。
51.2亿元——
2024年全省“五小”创新竞赛创造的经济价值令人惊喜。
(2024年湖南省职工“五小”优秀成果颁奖现场。 彭雅惠 摄)
近年来,还有许多“湖南数字”振奋人心:
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8台产自湖南;“湖南造”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居世界第一;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具有“湘籍”……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时期,是什么支撑湖南稳中有进、湘企质态向好?
“是1200万高素质产业工人。”2025年开局之时,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罗琼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始,湖南工会牵头、多部门协同、企业积极参与,系统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构建完善技能形成新体系,激发产业工人“成长成匠、创新创造”热情,湖南产业与工人相互成就,筑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石。
打下行稳致远的根基
用制度完善职工成长成才体系
2024年10月25日,株洲工人迎来了首个专属节日“工匠日”,近50万产业工人喜气洋洋共度这意义非凡的一天。
(株洲“工匠日”庆祝晚会。 通讯员 摄)
“我省是全国率先设立‘工匠日’的省份之一。”全国有色行业技术能手、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级技术专家柳祥国十分自豪。2023年5月7日,株洲市举办第21次“制造名城早餐会”,除了企业家、科技专家,还邀请他这位技工代表与市领导共进早餐。柳祥国提出,应设立“工匠日”来提升工匠人才的荣誉感、激励产业工人奋发有为。
理想照进现实。2024年,株洲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设立“株洲工匠日”决定,以法定形式托举工人站上“时代舞台”绽放光彩,株洲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氛围越发浓厚。
“株洲走到了前面,随着产改推进,全省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都有更多出彩机会。”罗琼说,8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产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高位谋划推动,湖南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完善职工成长成才体系——
《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印发,将“高技能产业工人”作为全省重点支持和培育的五大类人才队伍之一,纳入全省人才工作大局;
《湖南省关于建设新时代技能人才强省的若干措施》出台,涵盖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19条具体举措;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通过审议,将产改内容列为重要条款,为产改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动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等多项关涉工人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落地见效……
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渐清晰,全省产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改革走向深入按下“加速键”。
强固从业的立身之本
推动工人成为奋进湖南的中流砥柱
在刚过去的秋天,湖南产业工人迎来高光时刻——
9月底,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湖南代表队用技能说话,在32支决赛队伍中夺得团体总分第八名。
佳绩背后,是持续推进的产改,实现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有效提升。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身之本,聚焦打造“4+6”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南各级工会搭建平台,在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
我省创新深入开展百万职工重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和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双百”活动,将竞赛活动由“精英赛”向“精英与草根赛”并重转变,由“单项赛”向“复合赛”“全能赛”转变,把女职工“芙蓉杯”等单项竞赛和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面纳入“双百”范围,打造劳动技能竞赛湖南品牌。
进入“十四五”后,省总工会将工人建功立业的舞台越扩越宽,组织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项目高质量 勇夺双胜利”“助力‘十四五’ 建设新高地”等主题竞赛,深入开展“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五湘”技能竞赛、实体经济100名优秀班组长评选、守护“一湖四水”示范性劳动竞赛等。
全省107个工种形成“培训、练兵、竞赛、晋级”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大批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过去8年,共有13.7万余名职工通过竞技提升技能等级,500余万名职工参加“五小”创新竞赛,实施合理化建议290万件、发明创造9.6万项,产生创新项目24.5万项,创造经济价值279亿元。
为了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到“匠”,我省分三个层面建立起“总院+分院+实训基地”工匠学院体系;建成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余万人次;促成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1.1万余对;推动1200余家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
产改激励产业工人奋力实现人生精彩、书写出时代荣光。8年来,艾爱国、易冉、张帅坤获得“大国工匠”称号,龙卫国、郭东妮、柳祥国、邓元山、文照辉、罗军等6人入选“大国工匠”培育计划,130名技能佼佼者被评选为“湖湘工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阔步踏上新征程,成为奋进湖南的中流砥柱。
打破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当工人有地位、得实惠、有奔头、受尊重
“33年前进厂当工人时,我曾以为这辈子最能出人头地的人生路线就是干好工人当班长,然后找机会转干部。”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谢光明说,没想到的是,2020年他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这不仅是待遇上的提升,更多的是打破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定的壁垒。
这一年,中车株机以“产改”为契机,培育“双师型”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为产业工人开通层级认定、技能等级认定“绿色通道”,让产业工人不仅“能参评”,还能“评得上”“评得快”,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
(欧勇实现职业道路上的“多级跳”,目前已是湘钢焊工首席技师。 通讯员 摄)
湘潭市将“金蓝领培训”项目作为产改抓手,开辟了四条职业发展通道,让技术工人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在湘钢当了20多年焊工的欧勇,靠一手出类拔萃的焊接技术成为该项目重点培育对象,实现职业道路上的“多级跳”,目前已是湘钢焊工首席技师。
工人“有为”了还要“有位”,并不容易。我省产改直面时代课题,破除发展瓶颈,打通堵点,全面推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让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转换。
“大国工匠、湖湘杰出工匠已纳入‘芙蓉人才计划’,享受高级人才‘绿色通道’服务;14个市州也相继出台激励工匠人才的政策。”罗琼介绍,产改以来,我省产业工人经济待遇、政治地位双提升。
省十四届人大代表中有产业工人代表41名,占比5.43%,第十三届省政协工会界别委员20名,其中多名为一线产业工人。全省有138名产业工人在省市县总工会任兼职副主席。
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的落地落细,在三湘热土,更多的产业工人有地位、得实惠、有奔头、受尊重。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