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我的家风我来说
我与婆婆的电话已打了半个多小时了,她把武汉的天气、交通情况,甚至邻居家的孙子长了几颗牙的事都跟我说了,我静静的聆听着,不时还附和几句“真的吗?哦,那太有意思了,您老要注意身体,让爸爸少喝点酒……”,又持续了几十分钟,婆婆才依依不舍的挂了电话。我与老公相识相守十三年,与婆婆的关系一直很和谐,不曾红脸,不曾心生陋阂,亲戚朋友甚是羡慕。
我的父母在五年前先后去世,留下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逝者如斯,但他们给我留下了最好的家风家教——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首。小时候,逢年过节,爸爸都会买很多好酒好菜,然后下乡去接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在爸爸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妈妈就带着我们姐妹在家里洗煮炒蒸,满屋飘香,使人垂涎欲滴。但只要外公外婆没到,就不能开餐,哪怕再饿,也要等着,按妈妈的话说:“长辈没到,不能上桌,不能动筷,要不雷公会霹不孝之人的”。吃饭时,递碗装饭都要双手奉上,声音要轻柔,不能高过长辈的声音,离桌要轻放碗筷,轻挪凳子起身告知长辈慢慢吃后退出。晚上洗澡要先烧水给外公外婆,让他们洗泡舒服上床了,我们才能洗刷刷……。这生活中一点点的细节,就是“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家教最好的传承。
耳濡目染,儿子对爷爷奶奶也很尊重,每周六晚上会跟爷爷奶奶打电话,视频聊天,天气变凉或是出什么时令新鲜水果,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爷爷奶奶。曾记得,他还是三岁多的时候,我因回老家有事,爷爷奶奶带他在广州,我怕老人接送太辛苦,就办了全托,并跟孩子说了这么做的必要性。后来,他奶奶告诉我,班上全托的小朋友不多,奶奶曾问他要不要回来,孩子稚嫩的脸上表情犹豫,但最后还是坚持留在学校。空荡寂静的夜里,一个人闷着被子悄悄的哭泣,小肩膀一耸一耸的,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花。老师问他,他哽咽着:“老师,我再也不哭了,你不要跟我奶奶说,我不能回去,妈妈出差了,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不能给他们添麻烦……”。老师哭了,奶奶哭了,我在电话那一头也哭了……。
现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各种观念也在变化。但“孝道”一直是我们家庭固本培元之首。小谭同学(我的儿子)早早的接触了《弟子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他读的最多也最先理解的孝义故事。国学文化中,“四书五经,诗礼雅颂”都提到“孝”的重要。《论语》之《学而》篇就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道德经》十八章也有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同时,更有专门的儒家伦理著作《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孝”是诸德之本,是上天所定的规范,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千经万典,纵古观今,孝悌为先。所以,家庭要宣传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航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更要竞比家风。
乘着家风破万难,传承孝悌谱新章。
(尹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