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4日讯(通讯员 范族文 张素华)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刘慧兰老师,就是一面旗帜,一名榜样。她倾情特教事业,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的博大胸怀,在残疾孩子们的世界里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让特教园里芳华绽放。
勇敢“跳槽“,只为照顾折翼天使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说这话的正是市特殊教育学校优秀老师——刘慧兰。这位被残障孩子称为“爱心妈妈”的老师,今年55岁,1983年参加工作,1990年进入特教行业。本应退休的她,只为那群坠落人间的特殊天使,至今仍站在教学一线。无论在普校还是特校,刘慧兰老师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她每带一个班,都会倾尽全力将这个班打造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她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及家长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1990年我市特殊教育初办,刘慧兰老师成为了我市首届特教老师。进入特校后她就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学校的孩子身上。她担任特教班班主任二十余年,每天她都坚持提前半小时到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由于学校特教老师紧缺,刘慧兰除了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外,还承担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尽管有的课程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可她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苦练基本功,认真备课、授课。为了提高语训效果,她整天和聋哑儿童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体验他们的感受。
没有教学资料,她就自己出钱购买大量有关聋哑儿童病理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实践。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她用心钻研,自制图片教具,还将舞蹈安插在教学中。
她还经常带孩子们逛超市、菜场、游乐园,让他们融入社会大课堂,巧妙地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她,特校的孩子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同样的学习快乐。从她手下毕业的常宁市首届聋儿语训班的佘幻幻和李伟辉同学,在同班的十二名同学中“脱颖而出”,后来分别考取了天津理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历尽艰辛,终成特殊教育专家
特教老师要付出多于普通老师几倍的心血。但她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持把“母爱、友爱、师爱”融合在一起,并将此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由于我市特教工作是初办,最初几年,学校没有适用的教材和教具,也不知道去哪学习和借鉴教学经验,刘老师就买了《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聋儿康复教育训练实用方案》、《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等专业书籍,她还自掏车费和老师们前往其他特校取经。
所教的学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年龄差异大,个体差异也大,且大多数孩子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疾孩子,一个简单的数字、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往往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如帮助他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亲自动手制作教具或课件,仔细斟酌每一句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优势弥补他们的听力残缺;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发音,发准音,她给学生买来镜子,让学生一边看她的口型,一边对照镜子里自己的口型,同时让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唇边和喉咙处,有时甚至让孩子把手伸进自己嘴里,让他们感受声带的震动,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厌其烦的重复,反复琐碎的工作……每天,当她声音嘶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时,连一句话也不想说,以至于自己的孩子常常埋怨“妈妈更爱她的学生”。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她还注重发展他们的技能,为了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她教学生做手工,刺绣。
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刘慧兰终于全面熟练地掌握了语音语位训练法、舌体训练法、暗示教学法、全天候教学法等语言训练方法,还自创了残障儿童心理康复法、亲情感化法
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她撰写的教学论文也多次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培智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融入生活提升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语文学习初探》两篇文章荣获了国家级一等奖。历尽艰辛,她终成常宁市特殊教育专家。
用爱筑梦,她就是折翼孩子的特殊妈妈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乡镇,大部分学生都是初次离开家,非常不适应校园生活,常常哭着找妈妈。
为此,刘慧兰总是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天冷了,提醒学生添衣裳;天热了,督促学生勤洗澡;感冒了,给学生端茶喂药……学校有个叫邹俊清的学生,刚入校时,一直站在走廊上嚎啕大哭,任凭大家怎么安慰都不管用,刘慧兰便牵着他的小手,在校园里一圈一圈的走着,给他喂饭,带他睡觉,慢慢地他爱上了老师,适应了校园生活;学生吴宁平病了,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刘慧兰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一直陪他挂点滴;刘勇鞋子短了,刘慧兰把自己孩子的鞋拿给他……“孩子在学校,我们就是父母,最起码应该首先保证他们的温饱,让他们觉得在学校生活很幸福,很安心。”刘老师经常这样说。
每到休息日,刘慧兰就会到学生家去走访和送教上门,风雨无阻地去关怀那些由于身体残疾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们。
重度智障学生罗坤既是脑瘫又有肢体残疾,自理能力很差,一开始去他家,他总是躲到房间里面不肯出来,半年过去了,刘老师不仅教会他一些生活常识,还凭借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给他成长的勇气和信心。现在,每次去他家,他都能开心地与老师握手打招呼,也会配合老师读书学习了。去年春节,他的父母回家看到孩子的变化,热泪盈眶,紧紧拉着刘老师的手,感动地连说:“谢谢刘老师,谢谢刘老师……”。
廖桂艳同学,父母都是智障,家里生活条件特别困难,
刘老师经常买书、文具、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送给她,还经常带她到自己家里,教她煮饭、洗衣、整理物品。现在的廖桂艳,不仅能照顾家人,还能把家里所有的家务事做得井井有条。
正因为刘老师用她的爱和实际行动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窗户,所以对于这些残疾孩子来说,刘慧兰不只是引领他们学文化的老师,还是他们生活中的妈妈,他们对刘老师的亲近和信赖有时候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刘慧兰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正逐步成长为自强自立的有用之人!而她也先后被评为“巾帼建功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常宁市优秀教师”、“衡阳市优秀特教工作者”等。面对荣誉,刘慧兰淡淡地说:“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长期以来她都恪守着“红心向党,育人不倦”的人生格言。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一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红心!
(一审:余画 二审:卢小伟/蒋宇 三审:蒋玉清/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