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度⑬|​以裂变应万变,走向世界级
日期:2025-09-24 09:1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万姗姗

久负盛名的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面向更高层级的国际产业竞争,在“走好两条钢轨”的同时,主动“走出两条钢轨”,形成“产业森林”赋能集群发展新范式——

以裂变应万变,走向世界级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晖 郑旋

湖南,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生态最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从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中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我国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到全球首条智轨列车、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造了众多全国、全球之最。

在传统市场增量放缓背景下,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如何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进而在全球市场具备绝对竞争力?

走好两条钢轨”,产业向新“驶”出新路子

9月19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厂房,即将出厂的18台大功率牵引机车,把偌大的调试车间塞得满满当当。

一台海蓝色的长方形牵引机车,外表与众不同。

“这是我们为德国研制的电-电混合动力机车,完成调试后即交付使用,将应用于欧洲铁路干线牵引及调车作业。”中车株机机车系统开发部设计师胡润文介绍,这款新能源机车由“多制式接触网+动力电池”组合供电,可实现有网区和无网区不停车切换。

9月11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机车。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中车株机“走好两条钢轨”,潜心铁路电力机车创新研发,在轨道交通领域持续创新、裂变,产业链日渐见长。

根据市场个性化需求,中车株机先后研发出米轨动车组、不锈钢地铁列车、有轨电车、双流制电力机车等产品,成就株洲“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美誉。目前,中车株机生产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衍生产品,已出口欧洲、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

根据国家铁路局计划,到2027年,我国将基本淘汰老旧内燃机车,这给了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老树发新芽”的机会。

在列车自动控制领域“独领风骚”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适应电力机车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研制出系列化新能源机车牵引网络系统和动力电池,已实现批量交付近百台牵引系统产品。

目前,全国有近万台内燃机车承担运输任务,这近万台机车更新为新能源机车,将带来非常可观的产业增量。

不止国内,欧洲主要国家也进入新一轮轨道基础设施更新周期。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思路,中车株机研发的纯电、氢—电等20余款新能源机车,正持续“驶向”海外市场。

在轨道内业务领域,株洲已有智轨、超轨、磁浮等多种产品面世,且仍在持续深度研发攻关。

今年1至7月,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出口7.7亿元,同比增长47.5%。其中株洲市出口7亿元,占比超九成。

走出两条钢轨”,“同心多元”裂变产业新赛道

2015年,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4年,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700亿元。

10年间,增长700亿元,该怎么看?这需要冷静、睿智的考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总体铁路新增营业里程低于“十二五”“十三五”等建设高峰期,全国城轨、地铁等项目建设逐步放缓,市场容量增速必然放缓甚至下降。

“轨道交通产业是有‘天花板’的。”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坦言。

分量如此之重的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如何继续保持前行惯性,穿越行业周期?

依托轨道、走出轨道。湖南凭借在“两条钢轨”内的深厚积淀,不断向轨外产业扩展,以裂变应万变,通过“同心多元”裂变模式切入新赛道,跨界探索多元化产业新赛道,在“两条钢轨”以外的更多领域实现丰富裂变。

在中车株机“智道”电气化公路试验区,一辆经过改装的红色重卡升起受电弓,接触上方电网后向前方驶去,又快又稳。

9月11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的电气化运输系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我们将轨道交通技术平移到公路运输,建成国内首条复杂工况电气化公路试验线。”中车株机电气化公路研究与发展中心系统主管刘文哲介绍,电气化重卡主要面向矿山、港口、干线运输等大宗物流运输场景,相比传统柴油车辆,能耗成本下降60%以上;相比充换电车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4%至6%,运营效率提升15%至30%。

自试验线及配套测控中心建成以来,“智道”试验车辆实现每日动态运行,累计试验里程近1万公里。目前,中车株机正与新疆、内蒙古等地洽谈,力争在煤炭外运及公铁联运等项目中落地应用。

从造高铁跨界,中车株洲所深耕新能源领域。眼下,由该所研制的全球最大20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样机,在陆上试验吊装成功,在渤海湾巍然矗立、迎风转动。

“风机,也叫‘立起来的高铁’,风力发电与高铁制动的过程和原理如出一辙。”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轨道交通的先进技术延伸至新能源产业,打造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

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中车株洲所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产出风电整机1.3万余台,2020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该所继轨道交通、新材料之后的第三个百亿产业。

“风—光—水—储—氢—碳”,中车株洲所已全面布局。如今,中车株洲所拥有超过百万套电驱系统及部件生产能力,是全球极少数实现光伏逆变器产品型谱全覆盖的企业,在构网型储能的核心部件(储能PCS、升压变流一体机等)上实现全自主化……在中车株洲所,其非轨道交通业务占比已超过60%。

“走出两条钢轨”,发展天高地阔。湖南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用“跳出周期”的努力,坚持向外发力,带动产业板块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等多个细分产业。

9月11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展示厅展示的和谐号电力机车。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大哥”带“小弟”,产业森林生机盎然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长且完整,从整机、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到工艺、技术等,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

株洲田心地区,汇聚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多家中国中车一级子公司和南方最大的货运列车生产企业中车株洲车辆,以及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诚集团”)、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配套部件企业。

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轨道交通产品覆盖全行业十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大部件、大系统本地配套率超过80%,行业集聚度全球首屈一指。

“在中车株机的领头下,我们配套完成了涟钢新能源纯电机车、新朔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电-电混合动力调车机车等新能源机车的制动电阻、牵引风机等多种类型产品研发与交付。”联诚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成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配套核心企业,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9月11日,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对内燃机车进行新能源改造后的机车。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联诚集团等12家单位联合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5年来,该中心攻克激光加工、氢燃料系统、隔音降噪等20余项行业难题,解决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难题。

龙头企业主动牵头,配套企业积极靠拢,联合攻克关键技术,湖南轨道交通链上企业,通过“链式”串联起近500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协同的“产业森林”,有力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专注轨道交通行业关键装备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时代金属”)在醴陵市发展多年,已成为行业佼佼者。

“在‘复兴号’‘和谐号’等列车上,都有我们公司的产品。”时代金属副总经理周剑波介绍,公司主导产品轨道交通冷却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高达75%以上,稳居全国榜首。

产业链辐射,远不止如此。

走进茶陵湖南亿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润新材料”),工厂车间开足马力,环氧阻燃增强板、石墨烯发热板等产品有序生产。这两款高分子新材料,主要用于高铁、机车、城轨的地板以及地板下地暖,同时环氧阻燃增强板还可用作车体内装饰材料。

“我们从苏州而来,深度链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亿润新材料董事长李慧介绍,公司去年6月成为中车时代电气供应商后,订单持续增长。

“老大哥”带“小兄弟”,“大手”拉“小手”,不仅为醴陵、茶陵等县域经济培育新动能,还带动周边配套产业链上下游默契协作,实现深度融合互补。

目前,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形成以株洲市为核心、以长沙市为发展极,以湘潭、衡阳、娄底、益阳等为配套区域的“一核一极多点”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形成“整机+核心部件与系统+基础零部件配套”长链优势。

以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为引擎 驱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工作专班

湖南全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从产业“高原”向“高峰”跨越升级。

强化创新增强动能。锚定重点领域创新需求,持续筑牢创新平台根基。加快推进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释放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效能。通过重点研发计划、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等专项机制,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协同攻关。

转型升级塑造新活力。以设备智能运维为突破点,支持企业打造覆盖轨道交通装备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溯的优质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龙头企业积极拓展机电系统全寿命周期服务,加快向“制造+服务”转型,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活力。

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精准搭建供需对接桥梁,着力构建全球化海外服务体系,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全球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加速裂变培育新势能。依托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核心技术积淀,推动产业向多元新兴领域延伸布局,重点发力功率器件及工业电气应用、复合新型材料制造、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装备、船舶电驱动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关联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突破传统制造边界,加速实现从单一装备制造商到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面向“十五五”,湖南将锚定建成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目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推进“国铁、城轨、磁浮、智轨(超轨)”融合创新和“竞争力、品牌力、加速力、引领力、驱动力”一体提升,持续巩固优势,加快拓展新兴业态,延伸发展新业务,培育新增长点,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责编:万姗姗

一审:万姗姗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微信
新鲜资讯
关注华声经济